糧價問題,簡單來說還是個供需問題,當需求遠遠大於供應,供不應求的時候,自然就是賣方市場,這個時候定價權就在賣方的手裏。
這個時候要想降下糧價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增大供應量。當供需關係平衡後,價格自然就不可能任由賣方說了算。但是現在問題偏偏就是朝廷手裏沒糧,大唐到武德四年才滅掉了王世充和竇建德,勉強算是統一中原。
武德五年,嶺南才歸附大唐,可緊接着又有劉黑闥二次反唐,整個河北山東都差不多打亂了。代北、朔方更是到貞觀二年才收復。
而直到去年冬朝廷兵出六路北伐擊敗頡利,這才算是擊滅突厥,結束了突厥年年入侵邊塞的殘酷過往。
連年用兵,加上隋末大亂,又天災不斷,朝廷每年都是數着米下鍋的,哪還有餘糧可用?
這可不是隋朝,隋朝大業時雖說天下皆反,可畢竟楊廣有他父親楊堅三十年的安穩積聚,所以各位反王們只要打下了隋朝的大糧倉,往往都能得到幾十萬甚至是幾百萬石的糧食。
就比如大唐到貞觀時,洛陽的大倉里都還有一些隋朝時封存起來沒吃完的糧食。
「老師,那要怎麼辦,就這樣干看着?」
「當然不能任由糧商漲價,否則損害的是無數百姓,而百姓是大唐的基石,朝廷的職責是管理,是引導。雖大權在握,但不能違背自然規律的亂來,否則就是亂政。我們需要的是適當的引導。」
承乾想不到還有啥法子能引導那些糧商降價。
「臣可以提醒殿下兩個字,交換。政治關係本質上來說,就是利益關係,而利益是政治關係的出發點。利益也是政治關係的歸宿,利益是政治關係的基礎,離開了利益,就沒有政治關係可言,利益是政治關係的核心和紐帶。」
秦琅說了一大段當初讀書時學過的東西,那時覺得很空洞,但現在卻深有體會。
「殿下,說白了,何為政治?就是利益和妥協。」
承乾覺得政治兩個字很陌生,尤其是聽秦琅直指本質說其核心就是利益,而要搞好政治,就要不斷的妥協,以調整利益關係。
這讓打小學習仁義孝道這些的他,有些一時轉不過彎來。
以前東宮學士們都喜歡講君子不言利,可現在秦琅卻說一切政治關係的本質是利益關係。
「老師,不是說小人逐利嗎?」
秦琅笑了。
「一切都講利害關係,本質上就是利益分配。」
「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糧價問題,本質上也就是一個利益分配的問題,糧商想逐利賺錢,當然是糧價越高越好,而百姓災民們想要的是求生活命,他們沒有太多錢,買不起太多高價糧,希望糧價降低。對於朝廷來說,常平倉里的糧食,是從南方辛苦轉運過來的,運力有限,供應不足。」
「在糧商、百姓、朝廷這三方之間,殿下以為,朝廷的目的是什麼?或者說朝廷的職責是什麼?」
承乾苦思,「朝廷的職責是牧民,饑荒災難之時,朝廷有職責救護百姓。」
「沒錯,朝廷在這個局裏,最根本的目的是救護百姓,讓更多百姓活下來,其次是儘量維護百姓利益,不讓百姓遭受糧商的打劫。所以,朝廷其實是百姓們利益訴求的代表。」
「糧商與朝廷和百姓之間,看似對立矛盾的,但是我們要做的就是調和矛盾。」
承乾怎麼也想不出,該如何調解。
在他看來,已經陷入了死局了。
朝廷要照顧百姓利益,必然損害糧商利益。
「老師,若是兩害相侵取其輕,孤以為還是應當打壓糧商,維護百姓利益,因為父皇也曾說過,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殿下,其實我們並不一定要對立的,矛盾有時雖不可調和,但可以轉移分散。比如在這件事情中,糧商逐利漲價,若朝廷以行政手段強行讓他們降價,他們則可能不再販糧北上,則會導致最後總的糧食減少,供應更加不足,最終就是糧商也受損,百姓更受損,朝廷也威信全失,這是三敗局面。」
「難道還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嗎?」
「當然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