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宮,金鑾殿上。
十枚高及三尺,徑約二尺的石頭擺在金殿當中。
看似不起眼的石頭卻形如鼓狀,花崗岩的石面上面更是各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
「詩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
學士蘇勖圍着石鼓上的篆字驚嘆道,「如金鈿委地,芝草團雲,不煩整裁,自有奇采。」
同樣為書法大家的虞世南也圍着看了半天。
「陛下,這些石鼓篆刻,文辭嚴謹,意義深奧,難以讀懂。字體既不像隸書,也不像甲骨文,雖年深日久,可卻還完整如新。筆力剛健果斷,就像快劍斬斷蛟龍一樣。筆勢舒展生動,就像鳳凰翩翩起舞,或似眾仙下凡。筆畫瘦硬勁健,縱橫交錯,有如枝條交叉重疊的珊瑚、玉樹,真是美不勝收!」
雖然蘇勖和虞世南都是當世書法大家,對於文字最為精通,可面對傳說中通行於周秦之時的這些石鼓文,他們卻都一時認不出來。
「認不出?」李世民也很驚訝。
這些石鼓是在貞觀五年上元節當天,岐州陳倉的三峙原突然地龍翻身,山體開裂,露出了這十塊帶有古怪文字的石鼓形花崗石頭。岐州刺史鄭元璹認出這是周秦時使用的大篆,他覺得岐州本就是古秦之地,如今古秦之地山中突然出現這些埋藏千年的古秦之物,那麼對應當今皇帝曾經做過秦王,這就妥妥的就是祥瑞啊。
上天賜給皇帝的祥瑞,岐州刺史鄭元璹立即就親自護送着這批石鼓趕到長安,獻上祥瑞慶賀。
「陛下,臣可以肯定這石鼓上的字肯定是大篆,但這些大篆與說文解字上所收錄的籀字相似,但臣觀石鼓上字,卻並未有收錄於說文解字之上。」
一群飽學之士在那裏跟皇帝解釋籀(zhou)字,據說春秋戰國之交,有一部字書叫史籀篇,傳說是周宣王太史籀所著,四字一句,編成韻語,為兒童啟蒙之書。
這種傳說周宣王為顯國威,於是讓太史籀把原本鐘鼎文的文字,繁化而成為了籀文,這也是小篆的前身。
這些籀文的特點,就是字形繁複,呈正方形,筆劃優美,可卻不象形象事,脫離了古代文字象形功能。
秦滅六國後,統一文字,這種籀文也就沒有再使用,只有一些古籍上有一二百個古籀文傳世。
「準確點說,這種就是籀文,是大篆的一種,也是大篆中的異體字。」同樣是書法大字的褚亮說道。
大篆是相對秦國開始的小篆而言,因此鐘鼎文就是大篆,而籀字是從鐘鼎文中異化出來的一種字體。
大篆是漢字發展的一個重要進程,使的漢字脫離了圖畫原形,線條化和規範化,尤其是奠定了方塊字的基本結構。
但大篆與小篆雖都叫篆,可相差巨大,尤其是其中做為大篆異體字的籀文,更是不象形不象事,純粹就是一種人工製造的新符號。僅傳世一二百字,唐人早就不識得這些文字了。
但從他那很規範的四字一句的格式,從那些筆劃,這些書法大家們也都推斷這應當就是刻的詩句。
有人猜測這應當就是周宣王時期的作品,也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秦統一六國前的作品。
十個石鼓,七百多個認不出的籀字,卻讓大唐君臣們一起圍着看個不停,當然不是大唐君臣們都有考古精神,實際上因為這些石鼓的出世,如今引發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岐州刺史鄭元璹送籀字石鼓入京,一路宣揚的滿世界都知道,到處嚷嚷着祥瑞現世,歌頌皇帝如此了得,順便也沒忘記宣傳一拔自己,意思是這些籀字石鼓出現在他治下的岐州,肯定也表示上天對他這個牧民之官很滿意,是德政的一種體現嘛。
滎陽鄭氏公關能力強大,到處宣揚。
祥瑞這種事情,歷朝統治者都喜歡,連得了白化病的野獸,什麼白虎白熊白蛇白龜都能當祥瑞,莊稼長的好點,也能稱為嘉禾祥瑞,這種山中現千年前神秘石鼓文書的事情,當然得大肆宣揚。
畢竟,祥瑞嘛,代表的是老天的滿意啊。這就跟大災,代表着上天示警,是老天爺不滿一樣。祥瑞,代表的是老天爺的滿意和讚美。
在鄭家的帶頭下,無數官員上奏,紛紛拍李世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