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戒》曰:
炎黃之後,天下擾攘。揭竿聚義,四海浮蕩。
上古大陸,奸臣篡祚;妖匪橫行,綠林八方。
斷河內外,廿國分庭,天山南北,百族高張。
群豪並起,眾傑稱王。甲兵既歿,五帝三皇。
千秋基業,塵土之茫;萬載鴻圖,浩浩湯湯。
正所謂:
天無恆道,道亦非常。有道則主,無道則亡。
有辭賦為證:
古人云:天者九重,據中為帝。進則殺群豪平天下,退則攝諸侯枕江山。故古之帝王皆宮門九重,皇城百道,以居域中死生之地,而鎮之以九鼎,是為社稷。
思其江山之所得,可謂九死一生。當是時也,群豪並起,眾傑稱王。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爪牙之士謀略於朝,縱橫捭闔,翻雲覆雨;百萬之師鏖戰於野,伏屍掩地,流血漂櫓。狼煙萬道,潰軍千里。晝起攻城,夜繼拔邑。略地九州,逐鹿中原。戰連三年,征伐數歲。烽煙蔽日,數月不散;黑血染河,經年不流。中原之地,百年之業,今俱為灰燼。諸王對壘數年而不能敗其一,而後思退守寡城孤地,欲求苟安於咫尺彈丸之隅。唯帝者厲兵秣馬,養精蓄銳。當其揮戈東進,馬踏西關,南卷江表楚蠻之地,北並河西戎夷之城。八荒既定,四海皆平。然後拾九千級而入主九宮,祭告天地,帝王之位始定。
亂後新歲,民生凋敝,哀鴻遍野。攝政之要在於撫民而安邦。於是召告天下曰:今吾為民主,擔天子之責,當為民請天命。行休養生息之令,定四方守戍之制。且因地之遠近,廣狹,險易分天下萬郡,任牧伯,加守尉,而定官道。親賢臣,遠小人,行周公之吐握,效孟德之未襟。衣不重彩,食不加肉。必躬親而自耕,時齋臥而聽竹。苦心經營,篳路籃褸。於是漢有文景,唐有貞觀,百姓喜樂,乾坤寧安。及至數歲余,晨起而視天下之民,皆樂業安居。晝不拾遺,夜不掩扉。偷盜不行,賊匪未起。邊疆寧息,兵甲封塵。狼煙已去,牧笛徐來。以此視之,天下太平矣。
先王已逝,而子孫繼之社稷。然子孫不知得天下之苦,治天下之艱,以為今天下已定,世間太平。漸厭市井之聲,而煩忠諫之言。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天下之大生其傲恃之心,地物之博萌其侈靡之念。閉九宮之門而絕若市門庭,居中極之殿而斷恤民之心。****之心日益驕固。於是起十萬狼煙以戲諸侯而求褒姒一笑;饞千里荔枝而死良馬以博玉玉環回眸。無視朝內權臣當道,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不見國外亂賊四起,歸之者眾,叛之者寡。古人云:「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此之謂也。方叛軍兵臨城下,圍城數重,方知乞敵緩師,以求自保。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於是邯鄲為郡,建業易主,萬閣之城付之一炬,皆為塵土。
嗚呼!此豈非奪天下易,守天下難也哉!子孫不思所得之辛苦,而徒安然享之;不念治世之利害,而皆嘵然暴之。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故江山易主,九宮新人,非天欲其更易,而皆出於人也。古人已逝,唯留遺恨;今人登台,將欲何為?唯開九宮之門,引市井之聲以自戒,明天下之勢而校行。權者向道,官者自廉。而後天下之民歸焉,天下之心順焉。天下之民歸,天下之心順,乃曰得天下也!
話道是:昔混沌未開之時,祖皇盤古揮舞着巨斧劈砍了一萬八千年,終於將這混沌打破,覆者為天,偃者為地,自此清濁二分,天地開闢。盤古頂立於天地之間,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再有一萬八千歲,天地日遠不再合和,盤古力竭身亡,左眼化日右眼為月,毫毛成星,吐氣成風,喘息為雲,落淚變雨。他身軀倒下,肉體成了山川,骨頭成了礦脈,血液成了江川大海。
盤古雖然倒下,但是支撐這方天地、決定了時空生生不息的生息之源——盤古之心卻未湮滅,落在大陸西北的深處,每日生長一丈,日積月累,又經萬八千年,在洪荒大陸的西北處生長出天之柱山——不周山,即後來史書所載之天山也。《天地經?大荒西經》裏記載:「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所謂不周,即表無名,無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