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過新年,過的是元旦新年。
除了過年時間和華夏的春節不同,許多風俗習慣也不太一樣。
比如說華夏過年吃餃子,吃湯圓的習慣,日本是沒有的。
日本人在過年的除夕那天,一定要吃的食物是「跨年蕎麥麵條」。
圖得是兩點,一是蕎麥麵又細又長,象徵長壽。
二是蕎麥麵沒有彈性,很容易切斷。
也象徵着與即將過去的一年中遭遇的不幸和不愉快一刀兩斷。
因此,「跨年蕎麥麵」對於許多失戀的人來說,也是一碗「斷腸面」。
過年也是為了「忘年」。
再比如說除夕夜裏,日本人必看的一檔電視節目,就是NHK電視台的紅白歌會。
不同於華夏剛剛興起沒幾年的春晚,紅白歌會自1951年就開始每年舉辦,歷史悠久。
而且也沒有相聲、小品、戲曲、雜耍、舞蹈表演,就是純粹的紅組和白組歌唱比賽。
另外,紅白歌會每年都在NHK的音樂廳現場直播,觀看節目的三千名觀眾都不是官員,也沒有名人,都只是普通觀眾。
他們是通過自己報名和抽選的方式,最終被選來參加紅白歌會的。
還有,當新年來臨之際,我們國人喜歡放鞭炮和煙火,日本人可沒有這個習慣。
日本人要到寺院去聽迎新年鐘聲,或者去神社、神宮參拜。
敬天為先,這在日本的新年文化中已經是根深蒂固。
哪怕如今,在日本的各大城市裏也依然保留這種傳統。
而且由於自古以來,日本人就把生活分為「正式」和「日常」場合。
一年中的傳統節日和通過禮儀,被視為「正式」場合,除此以外的普通生活就是「日常」場合。
新年中,從1月1日到1月3日的正式休假期間,都被認為是「正式場合」。
那麼無論大人和小孩兒大多盛裝打扮,婦女也要穿着和服。
甚至1月4日正式上班,也仍有年輕女性會穿着和服。
這些都和我們華夏過春節的風俗大相徑庭。
當然,話說回來,由於華夏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關係,日本文化受華夏文明影響頗深。
在過新年的文化上,也難免沿襲了許多華夏的傳統元素。
首先就是日本人也要吃年糕,並且還得準備豐盛的年菜。
如同我們的除夕要準備豐盛喜慶的年夜飯來慶祝春節。
年糕象徵着「年年高」,魚菜寓意「年年有餘」,梅菜扣肉寓意「圓圓滿滿」,豬耳朵寓意「順順利利」,豬舌頭寓意「招財進寶」一樣。
日本人也會準備同樣性質的「御節料理」來賀歲新春,藉此來討個吉利。
日本「御節料理」據傳正是起源自於華夏,是為迎接「年神」準備的菜餚。
不但匯聚了各種山珍海味,配色鮮艷,營養均衡。
而且日本人都相信,年神會給大家帶來新年的祝福。
比如,日本的年糕代表了堅韌與希望,黑豆意喻「勤勤懇懇地工作」,栗子甘薯泥表示「財運亨通」,「伊達卷」代表了「學業有成」等。
其次,就是日本人也是要給孩子發壓祟錢的。
日本人把壓祟錢叫做「お年玉」,和我們華夏壓祟驅邪,幫助孩子平安過年的本意一樣。
日本人的壓祟錢也被看做「年神」賜給孩子禮物。
因為沾染了神氣,可以讓孩子在新一年裏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另外,不管是富足的家庭,還是貧寒的人家,日本家庭給孩子們發壓祟錢的標準幾乎是統一的。
高中生大概五千円,初中生以下一般三千円。
而且日本孩子們收了「年玉」以後,也會被他們的父母,以各種各樣的名義沒收。
至於最後一點的相似,就是每年新年,都是父母們催問適婚年齡的子女「什麼時候結婚」的日子,這點同樣是中日同源。
所以對於松本慶子來說,新年也就逐漸成了讓她非常糾結的一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