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裝一下的,沒想到卻是自己打了自己的臉。
寧衛民當然感到挺不好意思。
不過話說回來,這個冒失的代價卻是非常值得的。
因為寧衛民發現,其實要論外銷賺錢,京城的絹人兒似乎比鬃人兒還要更合適。
眾所周知,傳統人偶在許多國家都是極具代表性的熱銷旅遊商品。
像德國的胡桃夾子,比利時的尿尿小童,美國的小錫兵,日本的藝伎和武士,全都風靡世界。
原因無他,就是因為人偶的樣貌和服裝,最能體現出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標誌性的人文特徵。
而且這東西還便於攜帶、可以長期保存,極具裝飾性。
除非家裏有愛毀東西的慫孩子或是見什麼咬什麼的寵物。
否則只要價格合適,可能人人都願意買下一個帶回去。
正是因為這樣,人偶的尺寸、美觀、材質、工藝精細度,才是遊客最在乎的地方,是促使他們掏錢的直接動力。
所以如果拿鬃人和絹人兒來做個對比的話,顯然這幾方面,是絹人占絕對優勢。
要知道,鬃人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可以利用豬鬃直立時的韌性和彈性造成戲劇效果。
如把一組鬃人放在銅盤中,以小錘輕敲銅盤邊沿。
那麼伴隨着「叮噹」的音響節奏,鬃人便會轉着圈舞動起來。
一招一式,攻防分明,好像交戰廝殺的一場武戲。
這玩意向來被京城人稱作「盤中戲」或「盤中好戲」。
還有人說它是「銅茶盤子小戲出」。
甚至被有幸得見的外國人稱做了「沒有機器的機械人」。
可正因為如此,這種東西首要製作要求,就必須控制重量。
重了還怎麼舞刀弄槍的啊?
自然鬃人的盔頭盔甲,不少部分只能用紙去糊。
鬃人的尺寸也就大不了,通常只在十厘米到二十厘米之間。
如此一來,可描畫的程度也有限,影響精緻效果是必然的。
反過來看,絹人可沒有什麼重量和的限制。
那就是單純追求美觀和惟妙惟肖的人偶。
這東西的常見尺寸,是二十八厘米到四十厘米之間,比鬃人大多了。
採用的製作材料和真正的京劇戲裝是沒什麼區別的。
製作時,那得通過雕塑刀、毛筆、畫筆等工具,把雕塑、繪畫、縫紉、染織、花絲、刺繡、裱糊等多種技能綜合運用,才能製成。
無論是耗費的成本,還是華美的效果,都是無與倫比的。
要不這東西,又怎麼會有「小東西賽活的」的民間讚譽呢?
那麼想想就知道,如果從外國遊客的角度,從人家的實際需求出發。
顯然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絹人兒,要比銅盤演戲的鬃人兒,更容易獲得青睞和欣賞啊。
所以寧衛民這樣的誤打誤撞,實在是走了天大的運氣了。
碰巧發現的東西,居然比他想要的更符合實際需要。
這才是真正的「得來全不費工夫」啊。
另外,在聽了張主任介紹這個絹人車間的來歷和經歷的波折。
得知這是京城如今僅存的一個還能勉強生產絹人的地方之後。
寧衛民就更是生出一種發自內心的慶幸。
他由衷感激老天爺安排的這齣天作之合的巧遇。
否則的話,像這麼好的東西,這種精湛的技藝,說不準他就再也找不到,見不着了。
這既是他個人的損失,也是京城百姓的損失,是我們民族的損失。
這話並不誇張。
因為要是有人能知道,這些從事絹人製作的老師傅們經歷過什麼。
他們又做過些什麼,最後是怎麼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恐怕誰都得這麼說。
難啊,這個絹人車間還能留存到現在,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小孩沒娘,說起來話長。
有關娟人車間的事兒,怕是得打解放前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