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的眉梢猛然一挑,輕輕吐出個「喔」字,眼神如鷹隼般在朝堂諸臣間掠過,而後沉默不語,顯然在此敏感時刻,他需謹慎權衡,不便貿然表態。
一旁,趙光義心急如焚,眼皮不自覺地輕輕顫動,他迅速收斂心神,深知自己不宜直接出面阻撓,但暗中操縱卻未嘗不可。於是,他暗暗向自己的親信、戶部員外郎柴禹錫使了個眼色。
柴禹錫會意,立即挺身而出,步履穩健地走向前,恭聲道:「官家,此事關乎國家社稷,非同小可,需謹慎行事。皇長子德昭,其德行高尚,勤勉不怠,性情沉穩,行事皆合禮法,實乃我朝之福。然而,他自幼生長於深宮之中,未曾肩負過如此重大之責,驟然委以重任,恐難保不影響朝廷之日常運作與前線戰事之勝負。此等失誤,對國家而言,無疑是一場浩劫;對皇長子而言,亦恐損其德行之美名。官家,還望您三思而後行啊。」
趙匡胤聞言,不由自主地撫了撫長須,陷入沉思。趙德昭,這個兒子,行事穩重,勤勉好學,若將此重任託付於他,相信他定會竭盡全力。然而,作為開國皇帝,自己正值壯年,歷來事必躬親,從未讓兒子代勞過任何要務。倘若此次真的放手,萬一出現差池,不僅朝廷大事受損,兒子的名聲也將蒙塵。如此重擔,他能否承受得住?
趙普見趙匡胤面露遲疑,心知時機稍縱即逝,遂再度開腔,言辭懇切:「官家,臣舉薦皇長子,實乃深思熟慮之舉,原因有三,請官家細聽。其一,官家御駕親征,在前線統籌全局,臣等亦需忙於處理日常朝政,但朝廷的奏摺批示,其責任重大,非一般人所能勝任。縱觀朝野,除皇長子外,實難尋得更為合適之人選。」
「其二,皇長子德昭,身為官家嫡長子,其身份尊貴無比,代天子坐鎮朝廷,既合禮法,又顯威嚴。唯有以皇子之尊,方能令各級官吏心生敬畏,勤勉辦事,確保朝廷政令暢通無阻。」
「其三,皇長子已至弱冠之年,正值青春年華,意氣風發,正應投身國事,為江山社稷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也可藉此機會鍛煉其治國理政之能。至於其他大臣所慮之事,呵,實則多慮了。」
趙普說到這裏,目光有意無意地掃過趙光義,嘴角微揚,繼續道,「皇長子代行皇權,坐鎮中央,所依仗者,乃是天子之威,皇子之尊。具體事務,自有各職司衙門負責,又有諸位宰相、尚書、樞密院大臣輔佐,何憂之有?」
趙匡胤聽罷,雙眉舒展,讚許道:「趙卿所言,確是深思熟慮,周全至極。」
此言一出,薛居正、張昭、盧多遜等朝中重臣紛紛表態,贊同趙普之議。
然而,趙匡胤並未立即拍板決定,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趙光義,語氣平和地問道:「皇弟,你對此有何看法?」
趙光義目光閃爍,心中雖有不甘,但面上卻絲毫不露,連忙拱手低頭,恭敬地回應道:「趙相公安排得如此周全,若依此行事,臣自然也贊成皇長子坐鎮,代為管理朝廷。」言罷,他心中暗自盤算,如何在此局勢中尋得轉機,以保自身權勢不失。
「皇弟亦贊同趙卿之議乎?」趙匡胤龍顏舒展,笑意盎然,輕撫長須,顯得格外愉悅。眾官員見狀,心知大局已定,紛紛上前,雖各抒己見,實則眾口一詞,皆是對此提議表示贊同,氣氛熱烈而和諧。
趙光義心中卻泛起一陣苦笑,暗嘆自己雖有不甘,卻也無可奈何,只能順應時勢。
此時,趙普再次緩緩開口,聲音沉穩而有力:「官家,皇長子雖為官家之子,然坐鎮中樞,若無正式名分,恐難以服眾。皇長子已行冠禮,卻仍無相應爵位,臣身為宰執,對此不敢不問。更況且,皇長子此番將肩負重任,因此」
說到這裏,趙普深吸一口氣,緩緩行了一禮,腰身彎得極低,聲音低沉而堅定:「臣,懇請官家,賜封皇子趙德昭以王爵!」
此言一出,猶如晴天一道霹靂,震得在場眾人皆是一愣。
封王?大宋立國不過十年,除皇帝、皇后外,尚未有過封王之舉。
趙光義心中更是震驚不已,他深知這封王之舉背後的深意。
自唐末以來,王朝更迭頻繁,許多皇帝為了江山穩固,往往選擇兄終弟及,或是傳位於養子,而非年幼的親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