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方看着辦公室外埋頭苦幹的編劇們,不由感嘆道:「注意力經濟支配下,相比新人如何衝出重圍,那些已經活躍在綜藝市場上的老面孔的未來之路,似乎更加牽動人心。」
「他們讓觀眾又愛又恨——幾乎沒有人不會被沈騰、賈玲的包袱收服,在大張偉、郭麒麟的碎嘴中哭笑不得,但又很難忍受其霸屏各大綜藝帶來的審美疲勞。」
沈鋒點點頭,畢竟還年輕,閒着沒事也看看流行的綜藝節目,也算側面了解一下年輕人的喜好。
都說綜藝創新不易,穿梭於大量雷同節目中,抖包袱、說段子、插科打諢算得上是一個職業嗎?
藝人立身之本又是什麼?
頻繁通過綜藝與觀眾對話,被透支的熒幕形象和人設該如何修復?
當選秀機制大舉入侵,綜藝咖是否也要面臨選秀藝人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的窘境?
所謂綜藝咖未來何去何從?
在自己看來這個詞並非貶義,而是指那些綜藝節目在個人通告中所佔比重較大,且擁有一定綜藝感的藝人。
任何人的走紅不是巧合,必有過人之處,畢竟能把人逗笑更是一種天賦,而能在熱浪中保持冷思考,持續收穫觀眾緣,需要一種非凡的能力。
會抖包袱……能講段子……懂得插科打諢……擅長自損自黑……對新鮮事要瞭然於胸信手拈來……能主動挑起話題……也接得住其他人的梗……
這樣的佼佼者比起好演員好歌手更是鳳毛麟角!
因為綜藝的笑料就是一種碎片化的輸出,鋪墊、埋梗都不需要,高密度地刺激觀眾笑點就行。
高強度模式對藝人的損耗很大,由於「人」大於「作品」,個人標籤被不斷強化,比如沈騰的懶,賈玲的胖,沙溢的憨,大張偉的貧,郭麒麟的碎嘴,魏大勛的摳門……
比如很欣賞的沈騰,通過春晚《今天的幸福》《扶不扶》以及《歡樂喜劇人》中一系列小品,成功搭建起郝建宇宙。
郝建遠比沈騰出名,他沒有具體的身份、職業,可以是一切平凡小人物,賤賤的又總是不走運,穿梭於不同的時空中,遇到各種啼笑皆非的故事。
隨着搞笑潛能被大眾發覺,又逐漸成為真人騷節目的常客,連續三季擔任《王牌對王牌》常駐mc更是把「沈叔叔」叫出了圈。
之後進軍影視圈,雖然交出不錯的票房成績,但相比之前話劇、舞台劇角色的豐富性,明顯戲路在持續收窄,角色與其自身的界限不斷模糊。
相比黃渤的劇拋臉,從《夏洛特煩惱》到《瘋狂的外星人》,沈騰似乎只能演喜劇,扮演的角色始終都是他自己。
這肯定也不是他自己想看到的結果!
想想鄧超為什麼退出如日中天的跑男?
「德雲少班主有點可惜了!」說起這個話題,胡方認真道:「如果說《慶餘年》讓很多人看到他表演的潛力,那電視劇《贅婿》官宣時的反對聲則讓業內人士對他的可塑性畫了個問號。」
「雖說現在下定論還為時過早,但綜藝咖拍戲只能本色出演的魔咒始終懸在他的頭上。」
「特別是影視寒冬下,讓藝人放棄工作周期短、來錢快、曝光率高的綜藝通告太過苛刻,但面臨轉型難的困局,綜藝咖,尤其是小品、相聲、脫口秀等喜劇背景的綜藝咖,簡直……」
沈鋒想起最新流行的一種類型,叫什麼作品類綜藝?
將喜劇與綜藝結合,藝人要在舞台上進行作品創作或表演,比如什麼《笑傲江湖》,以及芒果剛推出的《你笑起來真好看》
「娛樂圈呆的越久發現越無力!」胡方吐槽道:「全民娛樂浪潮下,藝人只能通過綜藝來增加曝光,沒辦法的曲線救國。」
「比如國內缺乏成熟的打歌平台,純音樂人的生存環境往往處於娛樂圈最底端,前幾年叱咤綜藝界的「南薛北張」都曾坦言靠上綜藝賺錢做音樂。」
「出道即巔峰的選秀宿命以及藝人快速疊代的重壓之下,不少偶像藝人也各種刷綜藝,期待通過性格魅力完成破圈圈粉。」
這就是人性,觀眾有窺探明星的欲望,尤其是對於迅速走紅的偶像明星,大到家
第359章 無處不在的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