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會幻化成龍。
當然,根據考證,山西龍門原址大量跳躍的魚群實際上是洄游的鱘魚,但人們還是賦予了鯉魚堅韌不拔、逆流而上的品質。
而因為「鯉」與「利」同音,「魚」又與「余」同音,在中國的傳統年畫上,鯉魚更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而在互聯網時代,由日本人選育出來的錦鯉,成為了全國人民的吉祥物。
「中國人對鯉魚的最高禮遇:吃掉它!」吳老師說到這裏時,大家都笑了起來。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一種四川人天生就具備的幽默感,但他的表情正經嚴肅,對比之下,現場效果就比較明顯了。
在對待鯉魚的態度上,中國人既崇敬又實際,喜慶歸喜慶,但該入口的時候,絕不手軟。
最愛吃鯉魚的,絕對是黃河流域的幾個省份,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寧夏等幾個省區,都將黃河大鯉魚作為地方名產。
以鯉魚為原料,最知名的菜大概就是鯉魚焙面了。這道菜的前身是糖醋軟熘鯉魚,清末民初,隨着袁世凱掌握實權,河南菜的地位也不斷提升,這道糖醋軟熘鯉魚也是名聲在外。
而在開封,「二月二龍抬頭」有吃龍鬚麵的習俗,有人家不拘泥於煮麵,而是將面炸了再放進肉湯里,這個吃法被叫做焙面。
今年的鯉魚焙面,形成於1930年前後,有廚師將炸過的龍鬚麵鋪在糖醋鯉魚上,吃的時候蘸着糖醋汁。
這道菜在當時一炮打響,如今也成為河南菜的代表。
而不加焙面的糖醋鯉魚,到現在也還是一道魯菜名菜。
魯菜講究造型,鯉魚要經油炸定型,頭尾翹起如躍龍門之勢,而後用老醋和糖熬製成糖醋汁,澆在鯉魚上,外脆里嫩,酸甜適口。
而到了黃河中上游的陝西,當地人把鯉魚做成了奶湯鍋子魚。
所謂奶湯並不是加奶,而是用雞、鴨、豬骨、乾貝、海米、火腿等煨成的高湯。將鯉魚切塊後,與姜蔥同炒,再加入火腿片、玉蘭片、香菇片等,燒上幾分鐘後放入火鍋內。
上桌後,鍋內的湯沸沸揚揚,將魚塊夾出,蘸上姜醋汁食用。
不過如今,全國鯉魚產量最高的地方並不在黃河沿岸,而是在天津。天津菜中也有一道鯉魚名菜——罾蹦鯉魚。
在過去,罾蹦鯉魚同樣是天津人家年夜飯或者節慶家宴的必備。
這道菜最大的特點是不去魚鱗。去除魚鰓和內臟後,將魚劈開但不斬斷。隨後下油鍋,定型後,再文火炸至頭骨發酥。另起鍋做糖醋汁,上桌後將糖醋汁澆到金黃色的魚身上。
到了東北,一切皆可燉,鯉魚自然也不例外。以前,燉普通鯉魚的居多,上世紀80年代,中國從德國引進德國鏡鯉,改變了東北人的餐桌。
德國鏡鯉,因為魚身上只有三道大的鱗片,在東北又被稱為三道鱗,相比於普通鯉魚,它的肉質更為細嫩,刺也更少。
南方吃鯉魚相對較少,但是也有例外。
在桂林,啤酒魚的原料選用的就是灕江里的鯉魚,加啤酒、青紅椒、西紅柿等紅燒而成。
而在江西婺源,荷包紅鯉魚也成為很多遊客必打卡的美食。
紅鯉魚頭小尾巴短,肚子很大,看起來甚至像是金魚,因為像個鼓鼓的荷包,所以它有一個名字「荷包紅鯉魚」。清蒸或是紅燒都是常見的做法。
前兩年美國鯉魚泛濫,有人提出建議,吃掉它們不就解決了嘛,美國人表示拒絕。
很多說法都認為,西方人是不吃淡水魚的,這一說法並不完全準確,至少在中歐和東歐的很多國家,鯉魚仍然是聖誕大餐的必備。
歐洲很多修道院有養鯉魚的傳統,在波蘭、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及匈牙利等國,很多人也保持着聖誕節晚餐吃鯉魚的習俗。
當地漁場一般會提前兩個月就將鯉魚捕撈起來,在清水池塘中放養,以去掉鯉魚的土腥味。
在捷克,當地人會在平安夜將鯉魚做成幾道菜:頭做成濃湯,油炸魚段後與土豆拌在一起做沙拉,或者是用黑醬汁煮魚段。
猶太人也喜歡用鯉魚做菜,他們有一道傳統名菜叫「鯉魚丸」,首先去掉鯉魚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