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起進京趕考的小夥伴,只剩下王淵和金罍二人。
思南府的田秋更慘,他鄉試結束回到貴州,在貴陽便與王淵分別。剛回家就大病一場,病癒已是元宵節,哪還有時間進京赴考?乾脆跑去南京國子監讀書。
貴州應考舉人,只剩王淵一根獨苗。
雲南稍微好些,除了金罍之外,還有一個叫何邦憲的舉人中試。
何邦憲跟金罍屬於大理同鄉,但自幼家貧,跟隨經商的叔叔附籍讀書。他叔叔也只是個小商人,因此何邦憲在鄉試時,並未租住在青雲街,也跟王淵他們沒啥交流。
不過此時此刻,卻混成了熟人,誰讓雲貴地區就剩他們三個。
三更不到,三百五十名士子,便從承天門進入皇城,雲集在午門之外。同時在這裏等候的,還有朝廷文武百官,不少人都在偷偷打哈欠。
午門一共有五個門洞,正門三個,側門兩個。
鼓敲三通,文武百官分別由兩道側門進入。而三百五十名士子,按照會試名次,單數走左側門,雙數走右側門。
至於那三道正門,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走。
當然,今科狀元、榜眼和探花,下次進宮也能走一次正門。
百官、士子進午門之後,全都滯留在金水橋,各自按品級、名次排好隊伍。
錦衣衛鳴鞭,眾人過金水橋,來到奉天殿前的廣場。
內閣成員和六部、六科等大佬,繼續前行至丹陛之內,即奉天殿與殿前台階的中間位置。普通官員,只能與士子們一起,排列於台階或廣場。
大約黎明時分,正德皇帝升殿了,文武百官磕頭行禮,三百五十名士子依舊站立。
禮畢,文武百官進入奉天殿。
禮部官員則引着中式舉人,來到之前大佬們站立的地方,按會試名次排列于丹陛之內的左右兩側。
鴻臚寺序班官員,捧着早已密封好的試卷,由左階降至中道贊禮,王淵等中試舉人這才跟着五拜三叩。
文武百官退朝,從士子們中間走過,分列左右下了丹陛。
「江西福安縣中式舉人,鄒守益!」
鄒守益立即離開隊列,進門時領到卷子,昂首闊步走進奉天殿。
「四川新都縣中式舉人,楊慎!」
楊慎朝左右士子抱拳,在領卷之後,微笑着走進奉天殿。
「貴州宣慰司中式舉人,王淵!」
王淵也對旁邊士子抱拳,走到門口去領卷。此處有全身着甲的「大漢將軍」,前兩位走過都目不斜視,唯獨王淵走來,「大漢將軍」們不由看了他幾眼。
顯然,白衣飛將王二郎的名頭,連值守皇宮的「大漢將軍」都有所耳聞。
王淵走進奉天殿好奇觀望,一眼便看到坐在金台的朱厚照。
明朝的奉天殿,嘉靖重修之後叫皇極殿,也即清朝的太和殿。
但是,奉天殿的面積,遠遠大於皇極殿和太和殿,這是因為雷劈失火重修後面積減小了。
從殿門口到皇帝寶座,距離超過四十米,再加上此時天光微亮,王淵根本看不清朱厚照長啥樣子。
考桌是由光祿寺安排的,桌上貼有考生名簽,王淵很快找到自己的桌子。
王淵特別倒霉。
因為考桌是隨機分配的,而王淵被安排在角落裏。殿宇森嚴,角落裏光線不好,此刻完全看不清字,估計天亮之後能稍微好些。
試卷用白宣紙裱了四層,為十五開,前六開用來寫考生信息,交卷之後要全部彌封,後九開才用來寫策試正文。
王淵雖然看不清朱厚照,朱厚照卻在王淵進殿的瞬間,便一直臉上帶笑死盯着他。
眼見王淵被安置在角落裏,其他士子都開始寫姓名籍貫了,而王淵卻因光線太弱只能慢慢研墨,朱厚照幸災樂禍笑得更開心。
天色愈發光明,王淵提筆寫自家信息:應殿試舉人臣王淵,年十六歲,系貴州宣慰司貴竹長官司人,由貴州宣慰司學生應正德五年庚午科雲貴鄉試中試,由舉人應正德六年辛未科會試中試。今應殿試,謹將三代腳色開列於後,曾祖諱忠(未仕),祖
107【殿試考題好難】(求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