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系同學不例外地依舊是居高臨下的口氣,賈璋柯可能有一點生氣,這也許是他成功以後在《南方|周末》提出「業餘電影」概念的原因。道友閣 m.daoyouge.com
據說導演系老師對這種觀點很不滿,但賈璋柯就這麼說了,在向大多數人表示——我們有拍電影的權利。
小組起初只有他們三個人,但對電影還是很狂熱,一起看電影,然後就是對電影的好壞進行激烈的爭論。三個人互相鼓勵,看了大量的書、大量的錄像帶。
1994年,「北電青年電影小組」開始第一次拍攝,為山東一個廣告公司拍一些京城街頭的廣告的資料。
三個人分好工,賈璋柯當導演,王紅偉當製片,顧掙當副導演。去學院器材科租攝像機時,才想起還沒有攝影師,顧掙去宿舍里找了半天,正好攝影系90班的女同學朱.炯沒事,願意幫忙,便一起去拍了。
1994年5月26日,為客戶幹完活後,「北電青年電影小組」終於開始了實際的拍攝行為。
天安門廣場上,他們拍國旗班的士兵和一個修理草坪的園丁,拍合影留念的遊人,也拍集體活動的少年。拍攝時間歷時一天。
最後,他們將這部影片取名為《有一天,在京城》。影片完成之後,他們迫不急待地拿給別人看。
但沒有想到,同學們看過紀錄片以後都非常冷漠,幾乎連批評的意見都沒有。
「北電青年電影小組」開始懷疑這種實踐的意義,在一群學習電影、熱愛電影,「懂」電影的學生中得不到任何反響(哪怕是批評的反響)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賈璋柯堅定地認為自己的影片是有意義的,於是拿着那部十五分鐘的短片,找了一台錄象機放給各個宿舍的人看,可沒有人對紀錄片感興趣,更沒人對他的粗糙的美學感興趣。
大家認為拍紀錄片是最簡單的事情,到電影學院來就應該學一點複雜的技巧。
拍完《有一天,在京城》之後,「北電青年電影小組」三個都有點茫然,大家像受了打擊,活動中斷了好長時間。
轉眼到了1994年年底,1995年是電影誕生一百周年,賈璋柯為了這個紀念日,決定再拍一部片子吧,不是紀錄片,這次是有劇情的。
其實,說什麼紀念電影誕生一百周年,那都是官話,賈璋柯想拍片,是因為他又弄到了錢,有錢就可以開工了。
賈璋柯這次的劇本【小山回家】把一個河南民工作為主角,主角是王紅偉來扮演,還用大量的非職業演員。
大家本來是想要拍攝一個長片的,但是由於錢的問題,完成劇本定的90分鐘長度是無論如何也達不到的,被迫放棄,【小山回家】成為一個近60分鐘的短片。
1994年12月30日,在北.京郵電大學「正式」開機。
事情總是不可能很完美,因為攝影機是從《光明日報》借來的,最後一天出了一些意外,必須把機器提前半天還回去,但是工作計劃已是不可能再改變的了,最終剩下兩場戲沒有拍。
因為有幾場戲沒有拍,所以不得不修改原來的剪輯方案,許多場景都被代以黑畫面加字幕的方式加以解釋說明,有點像默片。
有一場小山去找大學生的戲沒有拍攝,可是在敘事結構上來說實在無法刪去,賈璋柯就把兩個演員的台詞在現實環境中錄下來,配上黑畫面,就像廣播劇樣。
影片實拍在1995年1月3日結束,片子全部剪輯完成已經是1995年4月份。
終於,在1995年4月,在電影學院首映,那天來的人很多。片子放完以後,大家又都陷入沉默,可能實在沒有什麼參照系來評價它,它和以前見過的好的不好的學生作業都太不一樣了。
同學們不能接受這麼粗糙的影像,他們認為完美的電影一定要好看,畫面一定要精緻,像明信片一樣,聲音一定要經過多少遍的處理。
總之,一定要在你的作品中看出你懂電影的行規,這樣大家才認為你會拍電影。可是這些【小山回家】中都沒有。
【小山回家】在學校中的反應依然還是這樣的冷漠。
當時正值3、4月份,正是電影學院進行專業考試的時候,於是「北電
43、賈科長的電影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