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將自己一生的書法境界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境界:立堅實骨體,求雄媚書風。
在五十歲以前,顏真卿可以說身處於第一境界。
在這一過程中,初步確立自己的「顏體」面目。
天寶五年,張旭在裴儆府上授筆法於顏真卿為一個界線。
在此以前顏真卿尚在艱苦的摸索階段,但此時的顏真卿在書學方面已有相當的修養。
在張旭考問顏氏十二筆意時,顏真卿或以從張旭處領教所得,或以自己攻習所悟對答如流,使張旭深以為然。
他志向高遠,期在「齊於古人」。
張旭也因此願意再授筆法。
在接受張旭的筆法後,顏真卿欣喜地說:「自此得攻書之妙,於茲五年,真草自知可成矣」。
因此,從天寶五年以後的五年時間,顏真卿依照張旭的指引,刻苦再磨礪的階段。
在天寶十一年後,顏真卿書碑漸多,在社會上已享有一定的聲譽。
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裏,更是寫出了幾篇傳世之作。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顏真卿投身於金戈鐵馬與叛軍作戰之中,無暇顧及筆硯藝事。
以此為階段,為顏氏書法歷練的第一階段,也是第一境界的歷練。
總體上來說,是「顏體」的初步形成階段。
在這一階段中,顏真卿所追求的是用筆上沉着、雄毅,以健力立骨體,敷以較厚之肉彩;結體上整密、端莊、深穩,由瘦長型變為方正形;在布白上減少字間行間的空白而趨茂密。
這一階段,顏真卿追求「雄」中有「媚」的境界:「點畫皆有筋骨」,「點畫淨媚」,「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
顏真卿基本上專門攻習真書、草書,雖有隸書、篆書之作,並不多。
顏真卿的第一境界,從初唐而來,又脫出初唐之軌轍,自立一家面目。
這種境界的歷練又多循張旭所示為門徑。
第二境界:究字內精微,求字外磅礴。
從五十歲後至六十五歲,乃是第二境界的歷練。
在這一過程中「顏體」形神兼具,已漸成熟。
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動盪,以及其後接二連三地被黜,使他一次又一次拓展了心靈的空間;書生——鬥士——統帥,立朝——外黜——立朝,生活方式頻繁轉換,人生體驗更多,藝術體味也就更深。
顏真卿「一寓於書」,將前期的「顏體」反覆錘鍊,鍊形煉神,從而神形兼備,終至成熟。可以看到,他加強了腕力,中鋒運行,取篆籀方法,圓轉藏鋒,如印印泥。
筆畫形成蠶頭燕尾,直畫則成弓弩蓄勢之形。筆畫之間採取橫細豎粗的對比錯綜方法。
在鈎末、捺末挑踢出尖鋒,耀其精神。其捺筆表現出一波三折的節奏。其直鈎、平鈎、斜鈎,飽滿取勢,彎度均勻,圓勁有力。其折筆則提筆暗轉,形成斜面折下,以「折釵股」擬之。從結體上說,方正端莊,穩健厚重,中宮寬綽,四周形密,不以重心欹側取勢,不以左緊右松取妍,而像篆隸以對稱的正面形象示人。
在布白上,字間櫛比,行間茂密,以形密取氣勢,不以疏宕取秀逸。
既至此境界,顏真卿已一掃初唐以來的那種楷書風貌:前者側,後者正;前者妍,後者壯;前者雅,後者直;前者瘦,後者肥;前者法度深藏,後者有法可循;前者潤色開花,後者元氣淋漓。真可謂變法出新意,雄魂鑄「顏體」。
第三境界:臻神明變化,與生命爛漫。
在六十五歲以後的十多年中,是第三境界的歷練。
從成熟中加以神奇變化,一日有一日之進境,一碑有一碑之異彩。
顏書在老辣中富有新鮮活潑的生機,在疏淡中顯示質樸茂密的風神,在筆鋒得意處顯現功力的爐火純青,在圓潤豐腴中透露自己的豪邁氣度。
顏真卿晚年也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
對生命與書藝在反省中得到悟徹,並將生命哲學與書藝哲學打通,因此在其點捺撇畫中既留着生活的血淚斑駁,又在筆墨的動勢中洋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