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會開始不到半個時辰便解決了軍資監察問題,趙佶在嚴懲了梁方平,又隨即下旨,任命相國白時中為河北宣撫使,暫代梁方平之職,查清河北軍資案中的其他問題。
議題很快便轉到了北伐之上,這才是今天朝會的重點,北伐實際上已經是第二次討論,在上一次的北伐討論中,正是李延慶以『北伐背盟』為理由,建議先廢除檀淵之盟才能討論北伐,使朝會沒有達成北伐的決定。
而今天的北伐朝會卻籠罩在河北備戰造假的陰影之中,想達成一致意見已經是不可能了,就看哪一派能佔據上風。
范致虛當仁不讓,開了頭炮,他率先啟奏道:「陛下,關於北伐,微臣和很多大臣都有交流,我們一致認為,大宋在經歷連續數年的宋夏戰爭和剿匪戰爭後,國力已經很難支撐我們再打一場大規模戰役,尤其發生了嚴重的河北戰備事件,以我們目前的戰備去北伐,可以說毫無勝算,大家都一致希望朝廷暫停北伐計劃,把更多精力和資源放在民生上,降低稅賦,取消當十大錢,尤其要恢復京東兩路以及兩浙路的民生。」
說到這,他又將聯名信呈上,「這是一百三十三名朝官的聯名信,希望陛下慎重考慮北伐。」
一名宦官上前將聯名信呈給了趙佶,趙佶看了看聯名信,臉色頓時變得格外難看,他知道範致虛聯繫很多大臣反對北伐,卻沒想到范致虛居然弄出了聯名信。
自古以來,書面表達都要比口頭表達正式、嚴肅得多,尤其想聯名信這種性質幾乎就等同於最後通牒,沒有迴旋的餘地了,殺傷力極大,但副作用也極大,
朝堂內鴉雀無聲,隱隱只聽見宣德樓外嘈雜的抗議聲,以太學生為首的上萬人在高呼反對北伐。
這時,童貫站出來道:「關於北伐,微臣也希望闡述自己的觀點,請陛下恩准!」
趙佶臉色很難看,只是微微點了點頭,童貫便眾人道:「大家反對北伐的心情我能力理解,這兩年西夏戰役,還有兩場剿匪,耗費巨大,朝廷財力確實有點吃緊,但我要告訴各位,這是我們唯一能收回燕雲十六州的良機,錯過了這次機會,以後我們會面對更加強大的金國,想再收回燕雲十六州就不可能了,這個歷史責任誰來承擔,諸位怎麼向子孫交代?」
童貫的話很有壓制力,尤其拿出了『取則得千載良機,舍則負歷史責任』的道義,使得很多人都無法反駁。
這時,李延慶出列道:「陛下請容微臣說兩句!」
趙佶也點了點頭,「准奏!」
李延慶向童貫抱拳行一禮,「童太尉的想法固然很好,但前提是宋軍大獲全勝,將遼兵徹底擊潰,可如果宋軍無法擊敗遼軍,卻被遼軍所敗,燕雲十六州還能收回嗎?這個歷史責任又該誰來承擔?」
童貫心中大怒,李延慶這個混蛋竟然敢在朝堂反駁自己,簡直吃了熊心豹子膽了,他怒視李延慶道:「尚未戰先示弱,若是在軍營,我非將爾梟首示眾不可!」
「可惜這裏不是軍營,是天子的大慶殿,輪不到你對御史發威!」李延慶毫不示弱,也針鋒相對硬頂。
趙佶也有一點對童貫不滿,他輕輕咳嗽一聲,「童愛卿,大家都是為朕分憂的朝臣,不要帶個人情緒。」
童貫也知道自己失態,連忙道:「微臣知錯!」
趙佶又對李延慶道:「李御史請繼續說下去!」
李延慶又繼續道:「孫子云,兵者,國之大事者也,死生之地,存亡之理,不可不察也!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兩國交戰打的是國力,河北戰備堪憂,朝廷國庫空虛,東南剿匪未定,何以支撐數十大軍勞師遠征?這是很現實的問題,童太尉帶兵二十年,難道連這點意識都沒有嗎?」
這時,种師道也出列道:「老臣也支持李御史之言,宋軍背盟北伐,遼軍以滅國之憂,道義之憤,背水一戰,勢必戰力更盛,所謂哀軍難勝也,況且耶律大石以及蕭幹手中尚有精兵十萬,宋軍北伐,勝負未可知,形勢絕不會象童太尉所期待的那樣,遼軍望風而逃,宋軍勢如破竹,我們不可不慎。」
鍾師道五十年的從軍生涯,在軍中資格之老
第五百三十四章 鬥爭激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