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聽到崔君肅竟然說自己算錯了,立即就說道:「卿這話不對,財富流入大唐,沒有流進國庫也流入了百姓的口袋裏,這件事情是好事。」
「臣沒說不是好事,只是在會計學中各種收支有着詳細的分類,也更方便於統計,統計學更有助於了解國內各行業的情況,並且加以引導。」
崔君肅懟了李世民一句,李世民感覺自己爭這些細節肯定爭不過。
所以李世民立即換了話題:「朕提議,增加五千精銳,卿以為如何?」
「五千不夠,至少一萬。」房玄齡在旁提醒了一句。
崔君肅轉身問李靖:「李尚書,上次議事之時提出要分批次往羅馬送去士兵與軍械,不知道眼下已經有多少已經出海?」
李靖說道:「第一批由燕王帶隊,是否到了羅馬也不知道。第二批早在一個月前就已經離杭州,第三批算時間就算沒有出發,也即將要出發。第四批還在準備之中,按計劃再有十天時間就運往華亭。總數……」
李靖沒說,而是從袖子中拿出一個紙條給所有人看了一眼之後放在李世民的案頭。
李靖這麼作或許是過於小心,誰能說小心是錯,大唐的軍用物資與兵力調配一直都是屬於重要機密級的。
那怕是往外調人,也一樣。
甚至於,各中級軍官的名單都是屬於保密內容。
李世民很滿意這樣的安排,對屋內的重臣們說道:「朕看過南洋海圖,朕以為柳木的安排是得當的,淡馬錫港對大唐極為重要,再結合婆羅州北部,千島道,大琉球島、小琉求、扶桑道,那麼大唐的東海、南海安穩。」
「聖人英明。」
這個戰術是兵部論證過的,將整個南海包在其中,那麼這整個南海的所有資源大唐都可以安穩的採收。
雖然這個時代海洋的資源利用率極低,李世民卻在為後世的子孫萬代作準備。
李世民又說道:「眼下,中南半島是朕內心所牽掛的。特別是西南的六詔,朕每每想起就心中極為不安。」
房玄齡站了起來:「聖人,慈谿縣船塢有份給工部的正式公文上書。內容如下:
柳木手下的鬼工級船匠提交了一份正式的報告,船隻研究的鬼工們已經有些拿不定主意。眼下,慈谿船塢已經設計並且定型的兩款船隻。
一款長達約三十八丈,採用七桅十一主帆的設計,速度可以達到順風時每個時辰七十五里,船隻最大載重可以超過萬石,從慈谿到千島道重船的巡航時速只有十七里左右。
這條船所消耗的木料,差不多相當於在千島道砍伐了四十畝的森林。
這條船已經是風帆式武裝商船的極限。
未來無論在體積上,載重量,速度上有提升的空間沒有多少了。
聽完房玄齡的匯報,李世民還是很滿意這個效果的。李世民很清楚船越大,在海上越是安全,但速度也會越慢。高度船都不會有太大的體積。
遠在羅馬的柳木內心也非常的清楚,大唐的造船能力已經到極限,除非有質的突破。
眼下這條船已經有後世風帆戰艦的巔峰,海上君王號的七成體積,勝利號的一半,連人連補給再加上火炮,貨物,這條船的實際載重量已經超過一千噸。
房玄齡又匯報了另一種船。
無帆,用的蒸汽機帶動兩側的槳輪,載重量輕鬆的突破了那條風帆武裝商船,速度更是可以達到每個時辰一百里,而且不考慮風向,重船也能達到六十里。
不過問題也多。
海上沒辦法補充淡水,蒸汽機的穩定性不足以進行超過三千里的航行。
船上帶的煤,跑遠了沒辦法補充。
嘗試過一次去千島道,結果遇上風浪之後偏離了航線,煤與淡水都消耗一空後,還是靠着隨行的風帆船拖到了岸邊,然後運來煤與淡水,這才繼續航行。
聽完這兩種船的區別,李世民說道:「朕認為,兩種船都要造,不造的話沒辦法讓工匠積累經驗,想讓造船的技術再提高,有些必要有浪費是值得的。」
「聖人英明,臣等討論的結果是。蒸汽船用於運河運輸,從船體上就不要製作海用的尖底船,就製作平底船。長江逆流而上,運河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