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權者當國,最大的好處就是應變、決斷及時,特別是在行台目下已經半擁天下的情況下,能夠在決策這一環節節省出大量的時間,一旦應用到實際的征伐中,便能創造出大量的戰機。
當然,強權當國首先也要保證決策正確無誤,若真出現了什麼錯誤,所帶來的後果也是災難性的。
待到軍務調整吩咐完畢後,沈哲子又轉首望向李弘,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調動,自然少不了政府系統的配合。雖然各方軍府的創建,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政府方面對於軍事的作用,但是大量舟車、牲畜、資貨、勞役的調集,也不可能完全將政府閃在一邊。
李弘見狀便也連忙起身道:「三輔上下必傾力籌措,絕不貽誤軍期。」
李弘的保證,沈哲子還是非常信任的,想了想之後還是說道:「關中新定未久,不宜騷動乍起,軍務緊急誠是一樁,但也不可過於讓民情喧擾。」
關中入治未久,早前四方並無強敵,戰事進展也都是一路凱歌高奏,如果驟然興起什麼大規模的調集徵發,難免會令人雜念叢生。
李弘自然明白當中利害關係,他身為三輔首長,政令施行方面權柄較之桓宣這個雍州刺史還要更高几分,且行台向來支持力度極大,自然有能力做到互不相擾。
講到這裏,沈哲子便又頓了一頓,繼而開口說道:「馮翊王景略,目下暫治何事?罷了,讓他轉任北地郡長史,暫領太守事宜,督助軍事吧。」
李弘聽到這話後,心內不免一驚。王景略之名,他也聽說過,的確是一個幹吏人選,早前在行台尚未收復關中的時候,便能在馮翊小營局面,之後之後也都頻有事功積攢,目下正居馮翊別駕的位置,已經算是少年顯達的一個代表人物。
大將軍將其轉任北地郡長史並暫領太守事宜,名位上算是一次提拔。但馮翊位列三輔,乃是關中精華所在,北地郡則要偏遠一些,目下甚至沒有勘定具體郡境範圍,所轄不過泥陽、富平、義渠道等寥寥幾縣,從實際來看,倒像是一種明升暗貶,從關中富庶位置上被發配到了邊荒地域。
但事情又不可以此論,大將軍之前諸多軍事調度,很明顯是要在陝北大動干戈,遠略河套之地,北地郡作為關中北面邊郡,當中得有多少事功機會實在難以衡量。
王猛從馮翊郡府一個屬官被安排到北地主事一方,很明顯是重點的關照啊!其人大凡稍具才力,助軍有功,日後自然也能越趨顯赫。
李弘身為京兆首長,對王猛這樣一個後進自然談不上嫉妒,他比較好奇的是大將軍何以對這個年輕人如此重視,數年之內居然從區區一介白身漸次提拔到治郡的高位,而且歷次職任都是最能磨練才幹的位置!
他與大將軍結誼於江東,自然也知大將軍與這個王猛沒有什麼特殊關係,而這個年輕人除了出身馨士館之外,也實在不具備被大將軍雅重的特質,甚至就連才力多少,也是在任事之後才逐漸彰顯出來。
至於在此之前,何以大將軍能夠慧眼識珠,將之發掘出來,李弘不免有些好奇。苦思之下,也只能歸因於大將軍有意栽培館院學子,而王猛也不負所望,在其中得以脫穎而出。
李弘一方面感慨館院學子之幸運,一方面又拱手道:「目下三輔郡縣之內,雖然也政令通達,但仍不乏缺職待用。我觀大將軍今次攜來館院少流多具風采,不知可否擇其秀才各作選用?」
沈哲子西巡帶上那些館院學子,心中本來就有這樣的打算,聞言後便點點頭說道:「那些學子倒也才力小具,可作任用。但論及庶務諸端,還是失於稚嫩,扶助之餘也不可縱容過甚,才力高低尚在其次,若是品格不足,直接黜用。」
講到這裏,他便又笑語說道:「其實今日宴中,關隴時流也都不乏賢能湧現,倒也可以廣引量才為用。」
李弘聞弦歌而知雅意,明白大將軍心情不錯,對於關隴時流特別是那個應答得體的韋諶是有幾分改觀。
聞言後他便點頭說道:「關隴之內誠是多士,只是我就任此境以來,諸多章制草創廢中,因恐鄉士攀於權勢,鄉情混淆,因是不敢大作舉賢。」
沈哲子這麼說,倒不是怪罪李弘嫉賢妒能,乏於舉薦才力野賢,這本身就是即定策略,關中
1283 思玄舌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