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意圖,有選擇的接納,而不是被這些所謂鄉愿人情所捆綁。王莽未篡時也是在世聖人,董卓初入洛陽也儼然是漢祚救星。
目下的沈哲子,的確很強,但所謂的強大與否,其實是一個感覺,而不是一個事實。軍隊有離合之劇變,人望有消漲之憂患,使你強大的原因,終究會對你形成一種反制。
晉祚這個死局,沈哲子救不了,也不想去救。他從來都不諱言承認肅祖對他的知遇之恩,但他能為晉祚朝廷所做的,就是給其提供一個還算體面的退場,而不僅僅只是苟全於江東,最終內訌至死,永遠留下一個恥辱的姿態。
人皆以為沈哲子強大在於江北這十數萬雄師,但最起碼在現階段,真正能夠給他提供更大幫助的還是老爹沈充對鄉情鄉勢的牢固把握。因為在三吳之地有着深厚的基礎,沈哲子才可以從容等待,而不是像後世劉裕那樣江東一旦有所動盪,即刻拋棄江北局面回鎮江東。
江東所謂的混亂,其實到目前為止,仍然被控制在京畿周邊,而所崩潰掉的,主要也都是上層的統治構架。
沈哲子最理智的作法,其實應該是始終保持緘默,一直引而不發,待到動亂折騰完最後一絲氣力,再從容渡江,按照自己的心意,將中樞上層統治秩序重新構架起來。
可他終究還是沒有忍耐住,在面對郗曇質詢的時候做出表態,唯以王詔為命,一俟詔令過江,即刻南渡定勢。
之所以如此沉不住氣,也是因為早間剛剛得訊,就連鎮守石頭城的宿衛將士們都發生譁變,而且各種抨擊皇帝失德、要作廢立試探的言論充斥都內。
而且皇帝和皇太后所暫居的建平園也被強眾圍堵起來,就連江北在建康的情報人員都不能查探內中情形,但也可以確定絕對不是什麼好兆頭。
沈哲子大多數時間都是理智,但他也不能完全的免於人情,無論是肅祖的知遇之恩還是顧全夫妻情分,他都不能再做緘默,不能坐視皇帝與皇太后深處如此孤立兇險的局面中,所以先作發聲以為聲援。
有了沈哲子這一表態,皇統之後便有江北十數萬王師為其依仗,無論哪一方把持皇帝,都必須要禮奉有加,否則待到沈哲子過江之後,必然要作為首惡被趕盡殺絕!
這是在不打亂他的即定節奏情況下,他能夠為皇帝做的唯一援助。若真不審形勢的急切派兵過江,那江東各方在急切之下會做出怎樣的過激行為其實莫測,反而會增加皇帝與皇太后的危險。
上午完成郊祭勸農的典禮後,沈哲子便返回了廣陵城,而午後不久,杜赫等一眾都督府重要屬官們便抵達了廣陵,同來的還有三千壽春守軍。
此前沈哲子宣告十萬王師整裝待發,其實也是在吹牛,像河洛、枋頭、青兗之間等各部王師都是不能調動的。
他眼下能夠動用的軍力,不過僅僅只有新進成軍的奮武軍、廣陵軍府新征府兵以及杜赫所帶來的三千援軍,統共加起來勉強超過萬人。
當然形勢真有需要的話,淮南各郡縣之間包括盱眙、淮陰等地,旬月之內也能再徵發兩到三萬援軍,但在沈哲子看來,這也沒有什麼必要。
杜赫等人到來,是因為稍後南下定勢,必然要牽涉到大量的時局調整。而到了那時候,中樞已經徹底散架,沈哲子也就無需再避諱會被朝廷過多干涉江北佈局,所以要有相當一批都督府屬官入台治事。
而跟隨杜赫前來的,除了都督府一眾屬官們之外,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人那就是遼東質子慕容恪。
將慕容恪帶來廣陵,是沈哲子親自叮囑的。雖然遼地邊遠,與江東目下的局面沒有什麼直接牽扯。
但再過不久,沈哲子肯定是要南下過江定勢的,而且他也不清楚自己返回江東後要停留多久,江東統序重建進展順不順利。一旦他被牽絆於江東太久,河北石虎肯定會得知江東發生變故的消息,屆時極有可能要趁着江北無人坐鎮之際揮兵南來。
而要消除這樣一個隱患,則就需要遼東方面將石虎的軍力稍作吸引。淮南眼下與遼東的聯絡渠道還很細窄,最直接的方式自然是慕容恪這個質子了。(https:)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
1114 江東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