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偉道:「元稹曾經給杜甫寫過墓志銘,他這樣寫道: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雅,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是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余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於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元稹最著名的是他那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
當然他本人是很「渣男」的!
也是因為他,杜甫開始了崛起!
公元770年夏天的一天,在湖南湘江的一條小船上,詩人杜甫因病去世,享年59歲。
杜甫的死,在當時沒有引起任何的反響。
這位被後世尊稱為「詩聖」的大詩人,當時只不過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一個小人物,他做過幾天小官,在政治上毫無影響,他寫下過眾多傑出的詩歌,但沒有一首入選過帶式輸送機當時流行的選本,也就是說,無論在哪一方面,杜甫都沒有進入到主流。
杜甫在當時籍籍無名,從他的安葬之地存在爭議也可以看出。先說去世之地,歷來就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說杜甫死於湖南耒陽,證據來自於《舊唐書》的記載,說的是杜甫自潭州(今hn長沙)乘船去郴州投奔任錄事參軍的舅父崔偉,到達耒陽時,遇上了發大水,不能前行,當時的耒陽縣令知道後,帶着牛肉白酒來看他,杜甫由於很久沒有吃過飽飯了,大吃一頓後被撐死了;也有一種說法是說杜甫捨不得把牛肉一頓吃完,就留了一些,由於天氣炎熱,牛肉變質,杜甫吃後中毒而死。」
「今天hn耒陽市第一中學的院內,還留有一座杜甫墓冢。其二是說杜甫死於自潭州北返的船上,在今天hn岳陽平江縣附近,證據來自於《平江縣誌》的記載和唐代詩人元稹的記錄。
杜甫死後,家人無力將其遺體運回老家,只好把他安葬在岳陽平江縣,直到四十三年後,公元813年,他的孫子杜嗣業經過很大的努力才把他的遺體運回老家。
在遷葬過程中,途徑hb荊州的時候,杜嗣業遇見了詩人元稹,元稹給杜甫寫了墓志銘,在墓志銘中元稹除了說自有詩人以來,從來沒有像杜甫這麼偉大的之外,還明確說明了杜甫死於岳州。
為什麼許多人更喜歡李白!
其一,因為人品!
與現在大多數人心目中那位憂國憂民、心繫天下的詩人形象相比,《舊唐書》和《新唐書》對杜甫的描敘完全是顛覆性的。
《舊唐書》裏說杜甫是一個性格偏狹、浮躁,心胸狹窄的人、而且他還常常依仗自己對別人有恩而放蕩無忌;《新唐書》則說他是一個不肯自我反省、自我檢點的人,還喜歡空談國家大事,調門很高但又不切實際,他為了做官不擇手段,一會兒在皇帝面前自吹自擂,一會兒又裝出一副可憐相,而且話說得既不得體又不明智。
總之是一個很讓人討厭的人。事實上,不光後來的《舊唐書》和《新唐書》這麼記載,在杜甫死後的幾十年裏,對他的主流評價亦大抵如此。
客觀來講,新、舊《唐書》對杜甫的描敘和元、白、韓等人對杜甫的評價,角度並不一致,前者主要是從人品道德方面講帶式輸送機問題,後者側重從文學價值方面進行審視,雙方都有片面之處。
元、白和韓愈的確是認識到了杜甫及其詩歌的價值,他們在推行的文學革命中,都把杜甫作為了一位先驅,也正因此,他們也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杜甫這個人,這種美化後來愈演愈烈,直至兩宋期間,終於把杜甫抬到了聖人的位置上。
反過來,新、舊《唐書》對杜甫的描敘固然有不公允的地方,但也並非完全捕風捉影,從杜甫一生經歷來看,他在性格方面的確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而正是這種缺陷,決定了他多舛的命運。
杜甫是在成為「詩聖」之後才封神,變成了現在大家心中「憂國憂民」,「苦
第791章 可笑不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