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駐紮北京城
1920年我爺爺出生在了保定近郊的一個村子裏,那時候還是宣統統治,雖說南方早就有革命黨成立的政府,但北方還是軍閥割據,並且表面上還是在宣統皇帝的統治之下。
但好景不長,就在1924年,宣統皇帝最終被趕出了紫禁城,住在了北府(載灃的居處),但對於老百姓來說,這種國家大事還沒有吃飽飯來的重要。
我爺爺名字叫張寶昌,如果按照清統治年曆算的話,應該是宣統十一年,如果按照國民政府年曆算,是民國九年生人。
那時候的北方老百姓已經習慣了清朝的統治,所以按照老百姓的話還是在宣統時期,實際上在歷史上1912年就已經結束了清統的年曆。
我爺爺家在村子裏還算是富戶,那會兒村子裏也還留着大辮子,國家興衰並沒有在一個小小的農村改變什麼。
雖說是富戶。。但只是相對來說的,比起一般的貧困戶還是有點餘糧的,雖說每天也是一樣的吃窩頭喝粥,但最起碼一天三頓飯是沒什麼問題的,並且家裏還僱傭着兩個長工,其中一個還會一些功夫。,…,
爺爺的父親除了在家務農之外,就是跑一些買賣,手裏也有些余錢,就這樣,我爺爺和他的兩個哥哥都在村子裏的私塾念書,但不知道怎麼回事,三兄弟除了爺爺之外,兩個哥哥似乎並不是念書的材料,最後沒辦法,爺爺的父親讓只認識一些字的老大開始學做生意,老二看家,我爺爺就一直在私塾里念書,並不用做什麼事情。
就在爺爺十二歲時,爺爺的父親。也就是我太爺爺在一次做生意時遇上了土匪,結果連人命帶貨都丟在了山西。
由於這次出門做生意,老爺子不僅僅帶了全部家當,還借了不少錢,這下子全部送給了土匪,就這樣,原本挺好的一個富農家庭一下子變成了貧農。
爺爺的大哥和母親將一些家產田地都賣的差不多了,這才將欠下的大筆銀子還上,從一個富戶一下變成了窮苦百姓,爺爺當時也有點受不了。
原本十二歲的爺爺見家庭困難,原本想輟學,但母親和兩個哥哥卻堅決不同意,並且說一家子想要過上好日子,還要靠爺爺讀書,將來能夠考中狀元光宗耀祖。,…,
於是兩個哥哥都各自找了工作,爺爺的大哥進了城裏給富戶人家當起了賬房先生,二哥則在城裏租了個地方。就賣烤地瓜,哥倆幾乎每個月都要省下錢來供應爺爺上學,就連爺爺的母親也接了一些縫縫補補的活兒貼補家用,反而是爺爺,幾乎童年沒怎麼受過任何苦難。
1935年冬,由於軍閥混戰,清政府徹底倒台,就連宣統皇帝都跑到了東北弄了個偽滿洲國。
一些軍閥經常到村子裏招兵買馬,很多吃不上飯的年輕人都跑去當了兵。十五歲的爺爺此時雖說年紀還小,但對於農村來說,十五歲的孩子都快要娶媳婦了。
爺爺的兩個哥哥由於需要供養爺爺和老母親,所以一直沒有結婚。而爺爺當時看到了那麼多人都走出了家門報效國家,對於讀過書的爺爺來說這是一種很大的**,於是爺爺跟母親和兩個哥哥商量也想去當兵。
雖說爺爺從小讀書練武(就是跟那個會一血莊家把式的長工學),但畢竟沒有出過遠門,兩個哥哥也沒有時間去送他,並且還想着堅持讓爺爺讀書,雖說清政府垮台了,也不可能再去考狀元,但讀過書的人到哪兒都能吃香,並不是只有當兵一條路。…,
,…,
但不知道怎麼了,爺爺就是想當兵,而且給兩個哥哥講了一通大道理,當然了,他的兩個哥哥最後也沒辦法,只好同意。但當時招兵的時間剛過,又拗不過爺爺的要求,家裏給爺爺傾盡家資買了一匹馬,並且委託了一個經常跑商的人照顧着去了張家口,就這樣,爺爺算是正式踏上了當兵的路程。
當時爺爺一進部隊就遇到了他們的團長,爺爺到現在還記得他們團長的對話。「你叫什麼名字?」一個騎在高頭大馬上的年輕人看着站在軍營外的半大孩子的爺爺問道。「我叫張寶昌。」爺爺回答道。
這位團長看着爺爺沒有絲毫害怕的樣子,笑了笑繼續問爺爺說:「你是哪裏人,到這兒來幹嘛了?」爺爺雖說有些靦腆,但還是回答說:「我是保定人,來當兵的。」隨後團長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