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李風雲收復陽城的消息,杜重威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怎麼可能,剛剛才得到陽城被耶律麻花偷襲得手,守將侯英生死不名,糧道與後路被截斷,大量糧草與補給落入耶律麻花之手,轉眼間,就又收到陽城被收復的消息,奪回了糧草與補給不說,還救出了四千被俘的官兵,收服了兩萬降兵。
李風雲是如何做到的?
杜重威生怕這消息有假,又細細詢問了種種細節。
一切細節嚴絲合縫,毫無破綻,杜重威聽罷,哈哈大笑:「李將軍果然是福將,回去告訴楊召楊大人,此戰結束後,本帥必定向聖上奏報此事,一個節度使的官職少不了他。」
說罷,杜重威擂鼓聚將,將這個天大的好消息通報全軍。
原本軍心動盪的二十萬大軍聽聞此事,軍心大振。眾將紛紛大讚杜重威遠見卓識,料事如神,早就伏下這支奇兵,並立誓要重挫契丹軍,請戰之聲絡繹不絕。
劉知遠與郭威對望了一眼,各生感嘆。
郭威心道:「李風雲恐怕不止是一名福將,簡直是不可多得的帥才,天下間有幾人能在這種危難之際,生出這等急智,只手回天,挽傾廈之將覆,了不起,了不起!
古有『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之語,我瞧這李風雲的本事,恐怕也不在臥龍、鳳雛之下。得之可安天下!」
李風雲巧取陽城之後,沒有全軍駐紮於城中,陽城只有那麼大,這麼多人簇擁在城中,非但不會給陽城更好的保護,反而會使陽城更加不安全。
從兩萬降軍中,李風雲挑選出四千多敢戰之士,擴充到風雲營。這樣一來,風雲營足有將士六千餘眾,仍然分為六團,不過每團兵力達到千人,足一比得上一個中折衝府了。陽城便暫時交由風雲營鎮守。
在陽城南門外設一座營寨,剛剛投降的楊召率領一萬六千人就駐紮於南門之外,作為陽城南門的屏護。
又在陽城北門外又設一座營寨,皇甫遇的六千精騎和四千多原陽城被俘兵卒都安置在這營寨中,作為陽城北門的屏護。
陽城只有兩座城門,有這兩座營寨做屏護,與陽城形成相互支應之勢,相信即便耶律德光再次派兵來襲,想要輕易襲取陽城,已經是不可能的事。
剛安排好陽城的防務,忽然有親衛前來稟報,說南門外來了一撥人馬,約有兩千人,自稱是懷化中郎將、輕車都尉、陽城鎮守將軍侯英,率部來接收陽城。楊召不敢與他們動武,只將他們擋在了南門之外。
「大帥這麼快便派人來接收陽城麼?沒聽大帥說起呀!」李風雲心中奇怪,又覺得侯英這名字有些耳熟,似乎在哪裏聽過,不過一時想不起來。
正在疑惑之際,一名原陽城縣衙機靈的文書上前解釋:「李將軍,這侯英將軍,就是那位被耶律麻答打跑的那位,沒想他這麼快就聽到消息跑了回來。
原本他沒這麼窩囊,聽說當初這位侯英將軍,原本是趙州的指揮使,契丹剛剛南下之時,還與契丹大軍狠狠地幹過一仗,只可惜力量相差懸殊,被契丹人打敗,他也因此在戰場丟了一隻耳朵。
他本想以死盡忠,誰料被他的部下強行攔下,救出了戰場,一直逃到了開封。
在開封,聖上聽聞他的事情,非常感動,便賜封他為懷化中郎將輕車都尉,以做嘉獎。
這次杜大帥率領二十萬大軍北征,侯英將軍割破手指,寫下血書求戰。聖上親自嘉許他為忠勇之士,將他派到杜大帥的軍中。」
李風雲聽罷,奇道:「這般說來,這位侯英將軍即便本事不濟,但也確實是忠勇敢戰之士,怎會糊裏糊塗丟了陽城逃跑了?」
「屁!」文書的這番話惹怒了帳中一員猛將,王大山漲紅了臉,跨步走了出來大聲道:「剛才聽見侯英這名字,末將就懷疑是他,沒想到真的是他。侯英,哼哼!主公,莫非你忘了當初遇見我時,被你割掉耳朵那名逃將?」
李風雲一愣,隨即想起當初和莫輕言、杜如月三人前往鎮州途中,路過一個被契丹韃子肆虐過的無名小村,在那裏,他遇見了一名不戰而逃的晉軍將領,被他割去了一隻耳朵,名字好像就叫侯英。
「原來是他!」李風雲一下子想明白過來,哈哈大笑道,「讓他來鎮守陽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