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 www.bixiale.cc,最快更新小僧有毒 !
素問將白蓮教這事說給陸葉,便不再多問了。筆言閣 m.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回到寺院後,將行政等十幾人以及行鏡、行戒招來,傳他們一門觀想法。
行正等人原來都是東海的扒手出身,心性可想而知。經過半年的寺中生活,倒是改進了不少。但身上的毛病仍有許多,與其他先學佛法後投入淨心寺的僧人比起來也差了許多。
至於行鏡、行戒、行律等人,從他們入門就能看得出來,全都是在與素問賭鬥敗後被收到門下的。他們嗔怒、爭執之心比起普通人還要大一些。
因此素問雖然沒有傳他們不淨觀,卻準備傳他們另一法門——慈悲觀。
這一觀想法門,素問也並未修行。在傳給他們之時,素問也可藉機修行。
因為此時已經到了冬天,寺中也沒有什麼農活需要做。除了每日打掃之外,寺中僧人需要做的事情並不多,因此正是努力修行精進的時候。
此時正是下午,修行不淨觀的僧人已經回去用功修行。
素問坐在講台上,下面坐着行正、行鏡、行律等十幾人。
現在所有人都知道了素問傳給那20個人不淨觀的事,這次被素問招來後,心中都有猜測,只是不知道住持要傳給他們什麼。
等人都坐定後,素問方才開口:「今日我傳你們一觀想法門,名為慈悲觀。」
「顧名思義,這門觀想法,就是觀察一切眾生痛苦可憐之相,以慈悲之心,停止嗔恚。」
「『慈悲為懷』,這句口頭禪我們天天說。然而如果進一步去探討慈悲的真義為何,則不一定每個人都了解,包括你們在內。」
素問看着下方眾人緩緩說道:
「《法華義疏》說:『慈悲即拔苦與樂』。我佛門的三藏十二部雖然有無量的法門、教義,但是皆以慈悲為根本;『慈悲』是菩薩『施化之本』,一切佛法如果離開慈悲,則為魔法。
《宗鏡錄》說:『以菩提心而為其因,以大慈悲而為根本,方便修習無上菩提。』
菩薩因眾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長養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薩看到眾生的憂苦,不激發慈悲心,進而上求下化、拔苦與樂,就無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慈悲心是菩薩成佛的必要條件。
慈悲不是我佛門的專利,慈悲是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人間因為有了慈悲,生命因此充滿了無限的意義;
顛沛的人生歲月里,因為有了慈悲,前途才有無限的憧憬。
慈悲之心是萬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慈悲就是佛性,有了慈悲,眾生因此皆得成佛。」
素問說到這裏,所有人都面色肅然,全神貫注傾聽素問口中的話語。
實際上這個世界並沒有宗鏡錄這本總結了宋朝之前佛教得失的書,不過此時卻沒人在意到。
行慧在一邊拿出錄音筆來錄下素問的講述。
他有時聽講法怕記不住,便準備了這麼個錄音筆,此時正好用上。
素問繼續緩緩開口道:
「慈悲不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當公理正義遭受無情的打壓排擠、當正人君子受到無端的毀謗抨擊時,能夠挺身而出,這就是一種勇敢的、積極的慈悲。
慈悲要有智慧,慈悲不是一時的惻隱之心,《摩訶止觀》說:『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無緣無念,普覆一切;任運拔苦,自然與樂。』
慈悲是透過公理的感動助人,慈悲不是熱鬧的隨眾起舞,而是心存正念的服務濟人;慈悲也不是私心的利益親友,更不是有所求的惠施於人,慈悲的最高境界是怨親平等、無我無私的利益眾生。
慈悲並不是一個定點,而是情感的不斷升華,《華嚴經》的『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種『以天下之憂為憂,以天下之樂為樂』的胸懷,就是慈悲。
慈悲也是做人應該具備的條件,一個人寧可以什麼都沒有,但不能沒有慈悲!
有人說慈悲就是愛,但是世間上的愛有染污性,處理不當時,反而變成痛苦的淵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