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工人的培養,不外乎兩個途徑,一是在工廠里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法來培養,二是建立專門的技術學校來進行培養。
師傅帶徒弟的方法,在手工作坊的年代裏是可行的,但也免不了會出現一代不如一代的情況。師傅從自己的師傅那裏學到的東西,恐怕就只有七八成,再教給自己的徒弟,又得打個折扣。幾代傳下去,最後水平就越來越低了。到了大工業年代,一個工人所需要掌握的知識並不僅限於一個專業,這時候僅僅依靠師傅來傳授技藝,就更不可行了,必須由專門的技工學校來完成這些培訓工作。
早在 50 年代,中國就已經建立了許多技工學校,這其中有省、市政府的勞動部門成立的,也有各主管廳局成立的,還有廠辦技校等等。運動年代裏,有些技校被改成了工廠,技工培訓工作受到很大的影響。運動結束後,各地陸續恢復了一些技校,但因為各種原因,大多數技校的辦學情況並不理想,這種狀態甚至一直延續到了 90 年代。
吳仕燦提出到世紀末要培養出 5000 萬合格的技術工人,以當年的眼光來看,是一個宏大得離譜的目標。要知道,1981 年全國第二產業的就業人員也只有 8000 萬,這其中還包括了企業里的機關幹部、後勤人員、未技術工種的工人等等。有一些村辦、社辦的小企業,也用不上水平太高的技術工人,有幾下三腳貓的功夫,能夠開得動機床,會車幾根軸,就可以算是技工了。5000 萬合格的技工,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但馮嘯辰卻知道,按照中國工業的發展趨勢,培養 5000 萬合格技工是非常必要的。到 2000 年的時候,中國的第二產業就業人口已經翻了一番,達到 1 億 6000 萬人,中國也成為了「世界工廠」,許多企業都苦惱於找不到優秀的技工。一支高素質技工隊伍的形成,不是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需要提前 20 年佈局的,吳仕燦僅僅是聽了馮嘯辰所做的預測,就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其洞察力的確是非凡的。
「吳處長,技工培訓的事情的確是非常重要,但這事難道不是應當由勞動總局來考慮的嗎?咱們重裝辦去做這個規劃,是不是越權了?」馮嘯辰提醒道。
吳仕燦道:「我知道,技工學校是歸勞動部門負責的,但我看過他們的一些工作思路,他們對於整個工業的發展趨勢缺乏正確的認識。不說國家勞動總局如何,許多地方上的勞動局沒有把技校當成培養技術工人隊伍的平台,而是把它當成解決就業問題的手段。很多人上技校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分配工作,而在分配工作的時候,他們又不願意從事自己所學的專業,更願意去坐辦公室,或者干一些比較輕鬆的工種。這樣下去,咱們未來就會出現高級技術工人短缺的被動局面了。」
「吳處長說得對。」馮嘯辰點頭道,「其實這種情況現在就已經出現了。我這次在秦重考察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感覺。這幾年老工人退休的數量非常大,新工人大量進廠,導致企業的技術水平大幅度下降。我聽浦江的一位朋友說,浦江市勞動部門做過一個統計,認為全市缺少熟練技術工人 70 萬以上,這種情況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浦江的工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我也看到過類似的數據。」吳仕燦道,「只不過我原來還沒有覺得這件事情有這麼迫切,覺得通過現有的體系進行培養,過上幾年,這種青黃不接的情況就能夠有所改善了。今天聽到你在會上說起未來 20 年中國工業發展的預測,我突然感覺到情況非常嚴重。如果照目前的培養方式,咱們恐怕是很難培養出一支足夠規模的技工隊伍的。」
馮嘯辰問道:「那麼,吳處長打算怎麼做呢?」
吳仕燦道:「我目前想到了兩點:第一,我們需要做一個調研,向經委報告當前技工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請經委與國家勞動總局從國家裝備製造業發展的高度來重視這個問題;第二,我們應當建立一所技工師範學校,專門為咱們所聯絡的重點裝備製造企業輸出技工師範人才。咱們這些重點裝備企業,很多都有自己的廠辦技校,但技校的師資力量非常薄弱。咱們如果能夠為他們提供優秀的技工教師,對於提高他們的技工培訓水平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咱們自己辦技工師範學校?」馮嘯辰被吳仕燦的腦洞給驚住了。說實在的,他還真想過這方面的事情,但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