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是十幾個車廂。
鐵路的佈置情況,讓最多也就是七八匹馬拉動車廂,再多的話,相互之間影響,反倒不利於的佈置。
聽起來很多,一匹馬,在後世有一個專門的單位,一馬力,可能在最初的時候,一個蒸汽機連一匹馬都不如,歷史上第一個蒸汽火車,他只是拉30個人左右,還不如八匹馬。
可是不停的發展,讓蒸汽機沒有上限,在19世紀末的時候,已經能夠達到數十,甚至是上百馬力,這樣蒸汽機的作用就大的多了。
現在的科技條件下,無法製作出來蒸汽機,只能夠用馬拉火車的房市,耗費的馬實在是太多了,運輸能力相當的有限,馬的速度,拉力的上限,哪怕是8匹馬,甚至是16匹馬,能夠拉動的車廂也非常有限,最多兩個,一般情況下,一個是慣例。
火車永遠不是一個車廂,他的身後,跟着七八十來節的車廂,這才成為火車的發展源泉。
一列火車的效率,肯定是要高於一個車廂的,中間必須要空出馬的距離,同時要給予安全距離,不然一個接着一個,萬一撞擊發生問題,對於鐵路來說,是噩夢。
趙信更加熟悉的,當然是後世的火車,那是一節最少十來多節,甚至最大的火車,一列甚至可以運送5000噸的物資,這在北宋,簡直是神話一樣的而存在。
現在,在橡膠,在各個子項目都沒有達到一定的積累的前提下,哪怕趙信很清楚,蒸汽機的理論,就是利用蒸汽,把熱能轉化成蒸汽的推力,最終拉動火車或者其他東西,快速的往復運動。
可是,從這一個理論,轉換成結果,需要漫長的路要走,實際上,水蒸氣推動水壺,這個最簡單的自然現象,早在人類使用火焰的時候,已經發現了,這個理論,走到蒸汽機,用去了幾千年的時間。
最初級的蒸汽機,是在的公元一世紀出現的,那個蒸汽機,最多只能夠稱之為蒸汽機的雛形,他跟後來的蒸汽機,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理論。
17世紀的時候,初級的蒸汽機誕生,要到100多年後,才有瓦特改良了蒸汽機,建立了現代蒸汽機的模型基礎,然後才推動了這個更快的發展。
以北宋對於科技研究的能力和科技的水準,要想進行這一切,非常困難,趙信是歷史學的研究生,或許因為愛好,知道長弓和其他一些簡單的東西,可是讓他造出蒸汽機來說,是不可能的,他甚至連蒸汽機的基本模型都沒有做出來。
所以,趙信甚至還沒有開啟蒸汽機的運作,甚至連個頭都沒有,這個可能是劃時代的,對北宋有巨大影響力的機器,可能只是圖紙上面,當定海軍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甚至開始普及了科學知識之後,才會開啟。
道路交通又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在定海軍大煉鋼鐵已經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年產幾百萬噸的大型冶煉綜合體的建設的前提下,困擾鐵路的問題已經不復存在的。
為了解決問題,趙信選擇了更加容易達到的結果,用高品質的鋼製作鐵軌,車廂,而動力上面,交給了最容易獲得的畜力,兩者結合之下,馬拉火車越過了千年的歷史,成為了現實。
環島鐵路37公里的路線,趙信已經進行一定的測試,主要是關於續航和更換上面,甚至為了測試,還把這一條鐵路變成了一個環線。
島嶼不大,鏈接整個島嶼只有37公里,可是一個環線的建立,要測試多長的距離,就可以測試多長的距離,這也是趙信耳聞後世鐵路測試的一個方法。
剛剛誕生的機車,要測試他的可靠性,當然不能在真正的鐵路上面進行,那麼環線就成為了唯一的選擇,依靠各種環境構築的環線,可以進行5000公里,1萬公里,甚至是10萬公里破壞性試驗,以此來測試這個極限。
按照目前環島鐵路總結出來的經驗,37公里還是太少了,一般而言,一匹馬在馬拉鐵路上面,拉着一個滿負荷的沉重的車廂,37公里也不會耗費全部的力量。
不過15噸的車廂,還是相當的沉重,在高速奔跑的時候,已經有了速度減慢的跡象。
北宋的慣例別說是測試了,大致估計的都很少,可是趙信不同,工業化帶來的是嚴謹,是苛刻到了極點的嚴謹。
一個不嚴謹的東西,放在工業化之中的時候
第三百七十六章 破壞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