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信不是一個德粉,類似納粹德國那樣,開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惡,甚至因此,讓無數人陷入到了戰亂之中,他不會評價,也不會去粉飾德國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底是對是錯,在某種意義上面,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是為了權利,為了利益的戰爭的,無論勝利者,還是失敗者,都不值得看重。
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甚至包括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都表現的非常的完美。
要知道,德國的崛起,只有幾十年的時間,拿破崙縱橫歐洲的時代,是德國最不幸的時期,當時的德國,處於最為分裂的時代,有無數的城邦和小型的領地,位於德國,德國最出名的,不是什麼工業製造,而是德國士兵。
德國僱傭軍的傳統,甚至可以追溯到中世紀,在荷蘭強大的時候,海上馬車夫的荷蘭,擁有着數不盡的錢,他們在整個歐洲僱傭士兵幫他們打仗,比較出色的,就是瑞士和德國軍人,甚至在某些戰爭之中,有同樣的德國人,各自受僱一方,自相殘殺的經歷。
在複雜的局勢之中,慢慢的德國開始發展,普魯士王國的出現,改變了德國的命運,在被拿破崙打敗之後,開始意識到了問題,他們需要作出改變,並且提出了一個改革。
這麼一個從改革之後,就從一個分裂的,落後的國家,一躍成為了世界強國,兩次世界大戰都跟他有關,在二戰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之後,依然崛起的,站在了世界列強的位置,幾十年的時間,就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這是在整個世界歷史上面,都是罕見。
如果當時的中國,能夠有人,有先知先覺的拿出這麼一個大國覺醒,說不定,中國走上的道路是不同,學習德國,是最適合中國。
在1840年,鴉片時期,被打開國門開始,中國開始覺醒,開眼看世界成為了所有有識之士的共同選擇,可是從英國,到美國,再到日本,中國找尋不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從後世的眼光來看,當時的中國,最應該學習的,也最應該去聯絡的,應該是德國。
不但是學習德國的一些經驗,同當時的德國進行一些雙邊貿易,也是符合當時的情況,德國當時沒有太多的邦交,作為後發國家的,他也沒有多少殖民地的,需要大量的原材料,以支持的龐大的工業生產,跟中國有巨大的互補性。
可惜當是的德國,雖然強大,卻只是在經濟上和工業上面,還沒有把經濟和工業的實力,轉換到武力上面,從1890年到1910年,哪怕在普法戰爭之中取勝,哪怕強大的陸軍壓得整個歐洲瑟瑟發抖,可是他們在世界上,最起碼在中國的名聲,並不是很高。
沒有一個慧眼看世界的人,中國就失去了這個機會,當時,在學習歐美都沒有什麼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時候,最終絕大多數的人選擇了學習日本。
日本是一個島國,國體較小,再加上列強們對於中國的警惕,選擇了扶持日本,內外的因素加在一起的,才促成了日本的發展。
當時學習者,只是看到了內部的原因,忽視了外部的原因,再加上日本的一些狼子野心,不停的推波助瀾,在關鍵時刻,在整個世界都在瘋狂發展的幾十年的時間之中,中國實際上是在戰亂和割據之中成長,最終失去了最後的機會,一蹶不振。
目前北宋所處的環境,海上貿易雖然很重要,卻不能夠成為支撐,前面四個國家的發展,不用怎麼努力,就可以做到,如果按照他們的發展而發展的話,對於中國來說,是一條最為簡單的路。
可是接下來呢,歷史為鑑,四個國家之後的發展,給了趙信警醒。
不可一世四大海軍強國,先後成為霸強的四國,到了21世紀,也就是英國勉強稱得上強國,其他的國家,都奔着二流三流甚至四流去了去了的,海上掠奪帶來的成果,或許會讓一個國家成為暴發戶,擁有無盡的財富,可是註定不持久,他不是一個大國正確的發展道路。
德國才是真正應該學習的,在崛起之前,在非常複雜的環境之中,地處歐洲腹地,戰亂不堪,周圍是陸軍的強國,沒有出海口,無法通往海洋,可是他們恰恰憑藉着自身的發展,而發展成為強國,而這個發展的基礎,就是教育。
早在拿破崙入侵德國的時候,威廉三世就提出了一個觀點,這個國家必須以精神力量來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