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陶匠,完全按照趙信的吩咐去做,說實話,陶瓷跟這個冶煉差不多,陶瓷是用陶土,這裏是用黏土和石灰,反正都是類似泥土一樣的東西,煅燒的溫度差不多,陶瓷要高一點,這個要稍稍低一點,這對於他們這兩個半瓶子不滿的傢伙來說,還是比較容易的。
趙信實際上,也相當的省心,說實話,他要的就是溫度控制,在沒有高溫溫度計的前提下,精準的溫度控制,需要的就是經驗了。
之所以找師傅,就是因為這個,燒制陶瓷跟水泥,有一定的相同之處,溫度也相差不多,不是像燒磚那麼的簡單。
真的要是來幾個固執的,手藝精良的師傅,到時候跟趙信討論起來的時候,趙信也會頭疼,他不是專業人士,只是通過古代化學的配方,勉強壓制住制磚師傅,還是承諾了一旦失敗,就按照他們的經驗來。
水泥跟磚不同,技術含量更高,哪怕是紅磚,早在公元前幾千年的古代巴比倫時代的,就能夠製造出來,貫穿整個歐洲歷史,可是水泥不一樣,特別是波特蘭水泥這樣一種帶着近現代意義的水泥,從近代水泥出現之後,用了七八十年的改造和研究,這才有了波特蘭水泥,這中間的難度巨大。
本身,按照配方來,都未必一定能夠成功,更別說有阻撓了,在燒制的時候,另外有4座水泥窯,還有大量物料粉開始製作,為的就是不間斷的實驗,只要能夠在一周之內,也就是團練的招募儀式到來之前,完成這個水泥製作,就算成功了。
被處理好的,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起來的物料粉,被送入到了水泥窯之中,這個帶着巨大陶瓷窯特性的窯,被封閉了起來,木炭和煤炭混合進行加熱。
這些煤炭,都是從附近買到的,整個中國的北方,煤礦很多,中國使用煤的歷史非常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煤製作的飾品,在漢代冶鐵遺址之中,也有煤餅煉鋼的發現,到了宋朝,其實煤已經成為了一個一般性的燃料,不能說每一個家庭都用,可是在靠近煤田的地方,使用率相當的高。
陶瓷也是用煤的大戶,相對於製作困難,價格昂貴的木炭來說,直接開採出來,就可以使用的煤,廉價了不少。
大火猛煅,這也是古代化學重要方法,在古代化學之中,幾乎一半的配方,都會用到火焰,在沒有化學基礎的時代,高中的化學已經是古代化學的極限了,只有高溫,高亮,燃燒,劇烈的反應,並且生成沉澱或者色彩的變化,這樣才能夠證明化學反應的出現。
像是分子化學和離子化學,只是在液體之中轉換和發生反應,這種化學,在沒有分子和離子顯微鏡,根本沒辦法操控他的過程,更別說,大部分的離子反應都是可逆,這中間蘊含的知識,就算是後世,還沒有完全的掌握,更別說這個時代了。
拋開突然冒出來的想法,溫度開始升高了,水泥窯開始成功的封閉了,陶匠們也算是是有經驗,在這裏,幫了趙信不少,最少說溫度管理和封閉,是趙信做不到的。
如果沒有他們,要嘗試的話,就只能夠大火煅燒,填入不同的燃料,然後在數十種,甚至上百次的實驗之中,得到成品。
有了專業人員的幫助,從水泥窯到封裝和燃燒的方法,趙信只要告訴他們,比一般的陶瓷,要低一點點的溫度就可以了,這些模糊的,可能有50-100度的溫度差別,對於專業一點陶匠來說,是比較容易的。
實際上,這兩個陶匠,也是從小就從學徒開始,學徒做的最多的,也是練的最多的,就是火候控制和粗胚製造。
後者是體力活,製造出陶瓷的粗胚之後,才會由真正的大匠進行工藝控制,進行釉面處理,前者卻是最耗費時間的,也是最困難的,守在窯的附近,保持着一定的溫度,以保證瓷器或者陶器的成功產生,這需要的時間相對比較漫長,大匠們只要偶爾過來監控一下就好了。
溫度足夠了,整個煅燒的過程,需要一點點的時間,趙信讓兩個陶匠,繼續監控着溫度,而薛玉和孫吉,也在剛剛的時間之中,磨製了足以10次燒制使用乾料。
這個時代,沒有鋼磨等現代化機械,可是在孫吉和薛玉這樣力拔千斤的非人存在的手中,效率不是一般的高,高手們舉重若輕的控制手段和超強的力量,對上的又是石灰和黏土混合的料,速度飛快。
第一百七十六章成功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