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李掌柜一臉惋惜的樣子,張楠也是點了點頭,張楠也能理解李掌柜的難處,雖然這個書院對全長安城的百姓們都開放,所有適齡兒童都可以免費來書院念書,但是對於那些超齡但是卻還有培養價值的孩子,張楠就愛莫能助了。
雖然書院也開設了初中部和高中部,但是現在也是擺設兩個,畢竟後世的教育可都是有完全系統的,而張楠這個完全照抄後世教育的方式,雖然有些漏洞,但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還是不能改變的,所以初中部和高中部也是暫時的閒置了下來,畢竟沒有小學作為基礎,直接從適齡孩子中招來念書的話,書院講的東西那些孩子也聽不懂。
「這樣啊,那可真是可惜了,雖然十八歲也勉強算是大齡了,但是其實也能勉強夠上高中部的尾巴。」張楠道。
李掌柜一聽,書院裏面居然還有什麼高中部,而且聽張楠的意思自己的孩子好像還能上,於是趕忙問道:「這個,還請張大人您明示吶,如何才能讓小人的孩子能夠在這個書院上學,如果能夠在這個書院上學,小人就算是傾家蕩產那也願意吶。」
「嗨,我就是這麼一說啊,高中部那可是要從小學念到初中,再從初中升入高中的,不是說念就能念的,那是要有基礎的,你也知道,這個書院可是為未來的大唐皇家大學輸送人才的,雖然我在招生的事情上我能幫你,但是超過了年紀,我真的是沒有辦法了。」
張楠也是無奈的攤了攤手,雖然張楠想給這些商人的孩子們一個翻身的機會,但是沒有辦法,教育模式就是限定了要犧牲一部分的孩子。沒有辦法,這就是教育的無奈。
李掌柜一聽張楠的話,本來突然有了光彩的眼睛,頓時又是暗淡了下去,畢竟李掌柜也是十分的想讓自己的孩子來書院念書,這一點就從剛剛李掌柜說願意散盡家財也想把自己的孩子塞進書院就能看出來。
李掌柜的一番話,代表的可不單單是他自己,他代表的可是整個長安城的商人階層,商人的社會地位低下,這在古代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周朝起,重農抑商的基調便是初具了。
雖然早在殷商時期,人們是樂於和善於經商及從事手工製造業的。不過,商朝滅亡之後,周朝的建國者們在反思商朝滅亡的教訓時認為,殷商之亡就是因為民眾熱衷工商而荒蕪了農業,造成民心浮躁,國基不穩,因此,轉而推行鄙視工商的重農政策。在周制中,工商業者的地位變得非常低賤,「百工」常與處於奴隸地位的奴隸並列。
從有限的文字記載中常常可見類似記載,《禮記·王制》曰,工商「出鄉不與士齒」。也就是說,士大夫必須遠離商人,絕對不能與工商業者混居在一起,工商業者離開居住地則不得與士大夫交談。
在《周禮·地官·司市》中還規定,貴族們不能進入市場進行交易,否則就會受到懲罰。到了春秋時期以後,好商之風再起—這也被一些道學家看成是「禮崩樂壞」的一部分。
所以怎麼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就變成了這些商人們日思夜想的事情了,畢竟一個商人就算再有錢,遇見了個芝麻綠豆大的官,那地位也是不一樣的。
這也是為什麼,張楠搞得那些高端服務總會讓那些商人們趨之若鶩,一是張楠搞得東西值那個價錢,二一個就是,在張楠開辦的酒吧或者是私人會所裏面,商人們獲得一種他們很久都沒有體會過的東西,那個東西叫做認同感。
像李掌柜這樣的人來說,現在對他們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賺多少錢,而是想辦法轉變自己的社會地位,雖然他們商人的標籤已經貼在自己的身上摘不下去了,但是他們還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以及認可。
所以書院一招生,李掌柜便打算過來碰碰運氣。如果真的能夠讓自己的兒子進到書院裏面念書,那可是翻身的好機會吶。
聽完張楠的話,李掌柜深深的嘆了一口氣之後說道:「誒,還是小人奢望過多了吶,那張大人您快忙着吧,小人就不打擾您了。」說完,李掌柜便對着張楠行了一禮,轉身準備離去。
不過在轉身的時候,張楠還是看見了李掌柜臉上深深的不甘。
看着李掌柜的背影,張楠若有所思,忽然,張楠想到了一個讓他自己都想給自己拍案叫絕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