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毅說的沒錯,無論是通用機槍還是輕型火炮,對於中**工技術人員都太過陌生,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這兩款裝備的核心要點,仿製不失為一種切實可行的捷徑,這就好比小學生寫作文一樣,不會寫不要緊,多揣摩幾遍範文,自然而然就清楚該怎麼動筆了。
mg42通用機槍和lefh18型105mm榴彈炮便是柏毅為白雲廠的技術人員找的兩篇範文,之所以選擇德械裝備,而不是更容易些的蘇式武器,主要是因為中國目前所獲得的蘇式裝備陳舊且沒有延續性。
就拿蘇聯近期提供給中國的m—30式122mm榴彈炮為例,頂替它的蘇聯下一代師屬火炮d—30式122mm榴彈炮,除了口徑相同外,跟m—30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完全是另起爐灶搞出來的一款全新火炮。
換句話說,如果以m—30式122mm榴彈炮作為基準的學習參考,估計除了最基本的火炮生產流程意外,其他的諸如設計思想,發展趨勢,技術深化等等更為深入的東西,根本就學不到。
反觀德國的lefh18型105mm榴彈炮,儘管基本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以這個型號為基準,從二戰直到戰後,衍生出數個清晰可辨的發展脈絡,其中的一條以gebh40型105毫米火炮為軸線的適應山地和空降部隊等輕步兵的火炮發展路徑,便是一條極具未來潛質的科技樹。
因為在戰後,曾經是軸心國成員之一的意大利,在充分吸收gebh40型105毫米火炮的成熟經驗後於1956年研製成功m56式105mm馱載榴彈炮,英國引進並裝備m56式105mm輕型榴彈炮後,很快便將其技術運用到自身下一代師屬火炮當中,並於七十年代末領先於世界研製成功l118型105mm輕型榴彈炮。
隨後美國將其納入制式裝備序列之中,待北約三次彈藥協議之後,又將l118型105mm輕型榴彈炮的身管口徑比進行調整,從而打造出日後輕型大口徑重炮的雛形l119型105榴彈炮,進而以此為基礎,最終進一步升華,造就具有化時代意義的m777式155mm輕型榴彈炮。
毫不誇張的說,lefh18型105mm榴彈炮一條輕型化的分支,成就了一條綿延半個多世紀的康莊大道,直到21世紀,大口徑輕型火炮依然是世界火炮領域的前沿,亦成為世界各**隊爭相裝備的寵兒。
前世的柏毅就親眼見識過中國自行研製的ah—4型155mm輕型榴彈炮的強大威力,特別是在西藏這樣的高海拔山地地區,不到4噸重的火炮,可以被直升機輕鬆吊運,即便是牽引,「猛士」、「山貓」這樣的輕型戰鬥車輛便可勝任,加之齊全的彈藥種類,其任務彈性十分強大。
mg42通用機槍也是一樣,二戰之後基於此款槍械的衍生型號在歐洲各國可謂是遍地開花,最典型就要數聯邦德國的mg3通用機槍,從五十年代列裝,幾經修改和調整,直到21世紀依舊是德軍步兵火力掩護的主力,其自身的優異的機械性能可見一般。
總而言之,兩款德械裝備代表着兩顆潛力巨大的科技樹,而柏毅要做的便是將其根莖深深的扎進中國這片肥沃的泥土裏,至於成長的養料,哪裏還能有比斯圖騰貝格這些原汁原味的德意志血統更合適的呢?
斯圖騰貝格並不清楚未來的軍工科技的發展發向,但能夠在他的手上將當年德國經典裝備重新製造並再次發揚光大,比什麼都強,因為他後半輩子的希望,就是要讓德意志重新偉大。
而軍工便是重新偉大的基礎,只可惜如今的德國因為戰敗並不具備軍工研發的寬鬆條件,是以在馮·萊曼與柏毅達成的協議中,就有同中國合作研發新式裝備的意向,如此既可以將德國專家們多年生疏的技術能力給找回來,又能貼近時代發展潮流,為返回德國重新開展軍工生產把握好基礎和方向。
正因為如此,當他聽到柏毅將用mg42通用機槍和德制榴彈炮為藍本,為研製下一代同類裝備積累經驗時,可把斯圖騰貝格給樂壞了,中國的技術人員是在積累經驗,而他們這87名德國專家,豈知不是在為德國戰後新一代武器裝備在積累經驗?
區別只在於,一個在學習過去,另一個實在積累未來。
第三百二十一章 我一直是名志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