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孫瓚接到聖旨後,尋思幾天,感覺目前首要的任務是交好徐州刺史陶謙,別看徐州沒有猛將,徐州的兵力不少,丹陽兵更是以勇武著稱,要想拿下徐州的難度太大,不若交好徐州,獲得必要的援助,可先在豫州佔得一席之地。
於是,公孫瓚先是去下邳拜訪陶謙,且姿態放的很低。
陶謙是愛面子之人,公孫瓚成為州牧,還對他這刺史如此恭敬,內心很是高興,至少公孫瓚沒有忘本。
公孫瓚先是好好的感謝一番陶謙的舉薦,隨後又痛斥劉備的背叛,打消陶謙的芥蒂。
陶謙也恭維公孫瓚一番,如此猛將,兵強馬壯,該為國立功,為朝廷出力。
公孫瓚更是對陶謙顯得恭謙,一番奉承下來,讓陶謙大為開懷,公孫瓚趁機表示,永遠與徐州睦鄰友好。
陶謙對公孫瓚的狡猾看的明白,不過他還是很高興,還是承諾公孫瓚,繼續供應他兩年錢糧,讓其安心在豫州征戰。
現在徐州非常富足,陶謙財大氣粗,供應兩萬多軍隊兩年的錢糧還是很輕鬆的。
如此以來雙方皆受益,徐州減少了來自豫州和兗州的威脅,保持徐州安定,而公孫瓚背靠大樹,可放手進攻。
公孫瓚大喜,有兩年的時間,他必能在豫州站穩腳跟。
公孫瓚達到預期目的,高興的返回沛縣,他來自邊郡,受異族狼文化的影響,狡猾的性格使他不會止步於此,緊急派人北上昌邑城,拜訪朝廷任命的兗州牧牛輔。
牛輔軍事能力很差,正擔心呂布撤走,無人阻擋豫州敵軍,公孫瓚主動找上門來,令其大喜望外。
公孫瓚是朝廷任命的豫州牧,現在董卓掌控朝廷,等於是董卓的任命,公孫瓚交好牛輔,便是交好董卓,交好朝廷,牛輔不疑有他。
公孫瓚此舉也是為穩定北方邊界,專心向西進攻,不用擔心後方不穩。
牛輔和公孫瓚有着相同的需求,雙方一拍即合,牛輔承諾,沛國北部幾縣交由公孫瓚管轄,雙方保持友好關係,相互不得進攻對方轄區,遇到危險,可相互支援。
這樣的話,山陽郡便不再與豫州接壤,安全性大增,至少不會受到豫州軍閥的主動攻擊;至於濟陰郡的成廉,則不在牛輔的考慮範圍之內,若是發生戰爭,正好藉機消弱呂布的力量,對董卓非常有利。
公孫瓚駐紮的沛縣本身就屬於沛國的一個縣,屬於豫州的地盤,由於公孫瓚實力強大,且背靠徐州,在沛縣不惹是生非,韓馥也就沒有與之計較,牛輔和呂布佔領沛國北部後也沒有主動進攻,公孫瓚過了大半年的穩定日子。
與牛輔達成協議,公孫瓚大喜,立即派出官吏接管公丘、蕭縣、杼秋和豐縣,加上他駐紮的沛縣,沛國北部五縣盡歸公孫瓚所有。算是有了一個穩定的根據地。
不過公孫瓚尚不滿足,他是豫州牧,進攻其它郡縣,掌控豫州各郡縣,是他的職責和權力。
公孫瓚旁觀日久,對豫州局勢了如指掌,現在最難的是豫州的百姓,於是他首先宣佈,他轄區內的百姓,兩年內稅收減半,此舉立即獲得了百姓和地方官吏的支持,同時,轄區內的世家大族,也開始支持公孫瓚。
此前州牧韓馥不能給豫州帶來安全穩定的環境,那些世家大族也是戰爭的受害者,他們厭倦了韓馥的管理,對實力強大且標榜仁義的公孫瓚大加歡迎。
由於戰爭,需要供養軍隊,韓馥控制的轄區僅有沛國的大部,所以他只能橫徵暴斂,壓縮沛國國王劉曜的開支,且沛國國王根本沒有安全感;現在公孫瓚控制了沛國北方,實行仁義之政,讓沛國國王劉曜看到了希望,立即派人與公孫瓚聯絡。
對送上門來的好事,公孫瓚自然歡迎,承諾將保證沛國國王的安全,一切物資供應,在原來的基礎上翻倍。
其實就是翻倍,也是很小的數目,與戰亂之前不可同日而語,只要有了安全感,在亂世,沛國國王劉曜又豈會在意那些錢財之事?能苟全於亂世已是不易。
沛國國相與沛國國王有相似的想法,也派人聯絡公孫瓚,願意裏應外合,驅逐韓馥在相縣的官吏,收編在相縣的官兵。
沛國治相縣,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區,領21縣,和沛縣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沛縣只是沛國下轄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