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廈將傾,各謀生路。無論是孫權還是劉備,都知道劉協輕易不會饒過他們,所以他們也不心存幻想,抱着臨死也要拖個墊背的想法,決心與劉協頑抗到底。但那些先前追隨孫劉二人的謀臣武將就不是所有人都鐵了心跟劉協對抗到底了。
諸葛亮、李嚴的投降仿佛給他們提了醒,除了陪着孫劉共赴黃泉以外,他們還有別的選擇。有那心思活絡的便開始想辦法與朝廷暗通款曲,也有那心知不能被朝廷所容的態度堅定的站在孫劉這邊,但大多數人還是持觀望的態度,不想過早的買定離手,事關身家性命,貿然下注,再想要反悔可就沒機會了。
劉協不喜歡牆頭草,雖然他理解那些牆頭草慎重的苦衷,卻不代表他就能夠接受那些牆頭草以後在他治下討生活。這世上沒有誰是缺一不可的!那些在這時候還不趕緊下注的人,其實已經上了劉協的黑名單,即便將來不會故意難為這些人,但在朝堂之上,已經沒有了這部分人的位置。而這些人並不知道這件事,依舊心存幻想,盤算着日後如何與朝廷坐地起價。
孫劉聯軍的失敗,意味着天下一統的時日正在逐漸臨近,得到劉協旨意的漢軍紛紛出擊,爭先恐後。大亂之後必是大治,而大治就意味着朝廷會暫緩對外用兵,而武將想要升遷,唯一的途徑便是沙場建功。此時收復大漢東南的戰事,有可能就是最後一次能夠立下大功的機會,誰要是沒有把握住,那至少需要十年,才有可能等到機會。
如今的大漢周邊已經沒有強敵了,內部再完成一統,雖說劉協不會幹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蠢事,但朝廷接下來的政策肯定是休養生息,不會再輕啟戰端。
不打仗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好事,可對有心建功立業的將軍來說卻不算好事。沒有仗打,就意味着無功可立,也就意味着將軍們很有可能要面臨失業的危機。所以為了不讓自己日後有所遺憾,將軍們這回是使出了全力。
劉協也不想留下遺憾,所以在得知劉備兵臨長沙以後,他送走了諸葛亮,立馬帶着曹彰乘船趕到了長沙。對於劉備,劉協一向是佩服的,要說起漢末群雄,劉備可說是實力最弱小的,創業之初將不過關張,除此之外更是連個安身之處都沒有。
而且由於居無定所,更被劉協編排成了掃帚星,到哪哪就要倒霉。呂布被人罵是三姓家奴,可算算劉備曾經投靠過的人,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似乎但凡是被劉備投靠過的,都沒有好下場,也就只有一個曹操命比較硬,算是挺了過來,至於其他人,早已變成冢中枯骨多年。
劉協佩服劉備,不是佩服劉備的經歷,而是佩服劉備的心志堅強非尋常人可比。這就是個一個窮屌絲逆襲成功的經典案例。作為同樣曾是個窮屌絲的劉協,劉備讓劉協感到很是親切。當然同行是冤家,劉協不會因為這份佩服就放過劉備,對於「死不悔改」的劉備,劉協唯有除之方能高枕無憂。
劉備不同於曹操,曹操雖然也是個心狠手辣之人,但至少他對自己的親人還算不錯,親人的安危也可算是曹操的一個弱點。而劉備就不一樣了,這人既然能說出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的話,那就表示他對親人的安危並不在乎,從他屢次戰敗只顧自己逃命的行為來看,此人倒是與高祖頗有幾分相似。
一個沒有弱點或者說是把柄的人是可怕的。無欲則剛!劉協不覺得自己可以完全降服住劉備,也沒有足以讓劉備投鼠忌器有所顧慮的把柄在手,對於劉備這種不安定因素,除了殺似乎沒有更好的處理辦法。
讓劉備偏安一隅,做個交州土皇帝?開什麼玩笑?雖然此時大漢人口遠不如鼎盛時期,但隨着太平盛世的到來,人口必定會出現大幅度的增長,而土地的數量卻是有限的。與其等到將來為了子孫後代有足夠養活自己的土地向南方宣戰,倒不如趁劉備勢弱的時候一勞永逸,免得把麻煩留給後輩兒孫。
此時的大漢並非後世,無論做什麼事都有無數掣肘在側,想要通過武力解決又是顧慮重重。這時候是劉協這個大漢天子說了算,管你什麼人道主義,管你什麼大國責任,拳頭大就是硬道理!
大漢周邊無人可敵,不趁此時擴張,難道等周邊那些野人小國發展起來以後再去征服?傻了吧?
劉協的野心很大,若不是受交通手段的限制,全球布武也不是不可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