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八十耄耋,這是說人在不同年齡段的狀態,劉焉如今正在知天命的狀態中。自黃巾之亂擔任幽州太守算起,劉焉這輩子也算是戎馬一生了。
劉焉不是個安分守己的人,同樣也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漢室宗親。如今天下大亂,諸侯並起,這中間就有劉焉的功勞在其內。因為造成各地軍閥割據的建議,是劉焉向朝廷提出的。
在劉焉向朝廷提出「廢史立牧」的建議之前,各地的最高長官任然是刺史或是太守,中央對地方有着直接管轄權。而在採納了劉焉的建議之後,地方最高權力歸屬州牧,各地也就由此擺脫了朝廷的直接控制。
劉焉做了益州牧,本來他是想要自薦做交州牧的,可就是因為聽了當時朝中侍中董扶說益州有天子之氣,劉焉這才改變主意,向朝廷請求擔任益州牧。
益州自古便有天府之國的美名,加上又有險關峻岭作為屏障,益州的確是個可以積蓄力量,坐觀天下大變的地方。不過劉焉去的不是時候,益州當時貪婪成風,刺史郤儉是個憑藉錢財買官的昏庸無能之輩,在劉焉啟程前往益州上任的時候,郤儉被自號黃巾的馬相、趙祗所殺,當時要不是益州從事賈龍接引劉焉入益州,劉焉能不能做益州牧還不一定。不過劉焉之後做的事情就有點不厚道,在坐穩了位置以後,他首先對付的就是當初將他迎入益州的賈龍。
益州即便是天府之國,可年年戰亂,天府也會變地府。好在劉焉當時還沒有昏頭,在平定了賈龍的叛亂之後,開始與民休息,益州的百姓也隨之過上了幾天安穩日子。
劉焉是個有野心的人,要不然當初也不會因為董扶的一句話就改主意來這益州。他深知漢室江山勢微,這益州有天子氣,又是當年漢高祖的發跡之地,那他劉焉坐了益州牧,自然也就有機會榮登九五。
自朝廷採納劉焉建議廢史立牧後,益州也就成了劉焉的益州,雖然都姓劉,可劉焉卻一直想着過把皇帝癮。但同時劉焉心裏也明白,這時候登基肯定會成為眾矢之的,漢室雖弱,但氣數未盡。想賈龍當時與自己關係親密無間,但在自己向其透露了一點心聲之後,立馬就與自己反目成仇。雖然平定了賈龍,但劉焉也不敢再貿然行動,畢竟當初反對自己的不只賈龍一人,只不過自己行動迅速,那些暗中反對自己的人才暫時沒有露頭,可難保在自己想要稱帝的時候這些人不會跳出來。
劉焉如今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沒有幾天活頭了,劉焉不想帶着遺憾離開人世,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朝廷送來了封王的旨意。王與帝也就是一步之遙,而且天子年幼,保不齊就會遇上什麼意外,只要天子出了意外,那已經封王的劉焉再進一步也就顯得順理成章。劉協不知道,這世上巴不得自己出事的不是別人,就是遠在益州的劉焉。
在劉焉看來,就憑王允那幫朝中老臣,保不住天子,哪怕是有被稱為天下第一猛將的呂布在側,同樣也不安全。劉焉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等待西涼軍的李傕郭汜反應過來,與朝廷反目。
可事不如意常,西涼軍的李傕郭汜偏偏就那麼蠢,竟然沒有察覺到朝廷的虛弱,恨得劉焉不止一次的想要派人去告訴這二人真相。當然這也只是想想,劉焉為了可以順理成章的稱帝,身上的污點是半分也不能有。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萬一要是叫人知道自己私底下與西涼軍聯繫,還是免不了成為眾矢之的。
眼看着朝廷越來越安穩,劉焉也就越是心急如焚。他年歲大了,總是着急難免就會出狀況。歲月不饒人,哪怕是有擅長養生之道的盧氏為其調理身體,劉焉還是病倒了,而且這一病就是不起。
劉焉感覺自己壽命將盡,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也就擺在了劉焉的面前,而這個問題就是繼承人問題。劉焉有四個兒子,之前出任益州牧時劉焉僅將最喜愛的三子劉瑁帶在身邊,其餘三子都留在洛陽為質。可惜三子劉瑁不是個長壽之人,隨劉焉入益州不久就因為水土不服而喪命。後來朝廷為了顯示封王的誠意,讓法衍帶着劉璋來了益州,劉璋也就此留在了劉焉身邊,但劉焉的長子劉范和次子劉誕如今還在長安。
劉焉並不喜歡劉璋,總覺得劉璋優柔寡斷,為人懦弱,一點都不像自己。可總歸是自己的種,所以劉焉也沒有虧待兒子。可在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