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屏氣凝神,蔣萬裏面帶悲涼,一字一句,字字帶血,將這塵封已久的往事一一道來。
這事還要從四十多年前說起,當時渤海在位的還是文寅風的父親文仲山,那時倭寇已經蜂擁而起,為禍四海,猖獗一時,儘管王直尚未自號徽王,但是在當時的巨匪徐惟學旗下已經嶄露頭角,佔據蓬萊島,在東海海面上橫行無忌,屢次大敗大明官軍,聲勢日起,因此渤海已然開始海路不順,鎖國自保之態,國內民生凋敝,舉國上下積弱貧困,這海路一不順,鸞棲城漁鹽盡失,那振海將軍柳氏一族更是對文仲山頗有微詞,認為其懦弱無能,已不配做渤海萬民之王,隱隱就有了不臣之心,這讓文仲山是日夜不安,誰知禍不單行,不光是國事日衰,讓文仲山更為煩惱的是,自己已經年近四旬,膝下並無一男半女,這要是自己百年之後,渤海江山要由誰來繼承,如今形勢微妙,一旦自己歸天,王位無繼,那柳氏必定亂起,文氏江山恐怕就難保了。
文仲山為此每日都是心緒不寧,儘管後宮也是嬪妃諸多,也不知道為何就是不見有誰的肚子有動靜,文仲山也尋訪名醫,也祭祖拜天,但是結果都是一無所獲,這件事就連鳳梧城的平民百姓都一清二楚,私下都暗笑渤海王不能人事,因此生不出兒子來,滿朝上下心知肚明,文仲山更是每天坐臥不安。
一次文仲山又去祭拜東海,懇求龍女賜子,就發現不遠處的海面上由遠及近來了一艘大船,開始文仲山以為是倭寇犯疆,急命兵卒應戰,但是等船靠岸,才發現來船並非海寇戰船,而是一艘私用商船,詢問方才得知那船主名叫蔣乘風,乃是大明應天府轄下蘇州府人氏,世代為商,此次乃是遠途趕往朝鮮慶尚道而去,一是探親,二是攜帶貨品,沿途貿易,不幸路遇海風雷暴,余船盡失,迷失方向,這才誤到此地。
文仲山見這蔣乘風雖然滿面愁容,但是卻儀表堂堂,衣着華麗,氣度不凡,就是手下僕人,也都滿身華服,這大船雖遭逢海暴,但也看的出船體高大,木料講究,又聽蔣乘風所言本是一行船隊,只不過是余船盡失,由此可見此人家資巨富,如今海路倭寇猖獗,他竟能攜帶重貨來往於東海之上,毫不擔心被海匪劫掠,文仲山心中覺得這蔣乘風定然不是尋常人物,就有了結識之心,便邀蔣乘風一同回歸鳳梧城,想要詢問個究竟。
那蔣乘風見渤海一國君主誠心邀請,不好推卻,再加上他也對這渤海頗有好奇之心,自以為當地人頗為好客,因此帶了家眷便和文仲山一起進到鳳梧城,之後一連數日,文仲山盛情招待蔣乘風,日漸熟悉。
蔣乘風見文仲山雖為一國之君,自己不過一落難外人,但文仲山待己一心至誠,讓蔣乘風也是心懷感動。兩人也是投緣,漸漸就成開始無話不談,又因為是在渤海,並非是在大明,因此蔣乘風絲毫沒有隱瞞,將自己的真實身份就告訴了文仲山。
這蔣乘風祖籍乃是蘇州府下轄吳縣,後來遷居在姑蘇城中,世代經商,表面上是當地首屈一指的大財主,實則也是出身綠林,最主要的行當是販賣私鹽,姑蘇蔣家幾代販賣私鹽,家資巨富,雖說大明自洪武年間起,對販賣私鹽者施以重典,無論陸路還是運河都是盤查極嚴,一旦查獲私鹽者,不用報之刑部,自可就地正法,正因為如此,這私鹽更是暴利巨大,利之所驅,自有那亡命之徒不惜鋌而走險,後來更是暗中結成幫派,雖不敢和朝廷正面相抗,卻也是日益壯大,到了嘉靖年間,這鹽幫已然規模巨大,幫眾無數,下轄三個分舵,而總舵就在蘇州府,和杭州府的白蓮總教,金陵府的丐幫,並稱為江南三大幫派,而這蔣乘風就是鹽幫三大分舵主之一。
雖然蔣乘風出身綠林,但自身卻乃是一屆文人,武功低微,僅能勉強護身而已,之所有能成為鹽幫分舵主之一,乃是因為蔣乘風雖然武功不行,但是他頭腦靈活,善於經營,並不像其他鹽梟一味逞勇鬥狠,殺人越貨,鋌而走險,而是善用金錢,廣結人脈,上至官府,下到江湖,只要是蔣乘風的貨物,都是通行無阻,這蔣乘風不光在鹽幫之中名望極高,就連徐惟學和王直這等巨寇海匪,也都仰仗蔣乘風供應食鹽,因此蔣乘風在江南綠林中,稱得上是炙手可熱的人物。
其時,倭寇興起,大明朝廷多次發兵圍剿不利,大戰大敗,小斗小敗,真是屢戰屢敗,朝野震動,朝廷究其原因,自然不認為是
第二百二十二章乘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