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
穿越後第四十一天。
送走楊平威一行人,眾人又一窩蜂似的湧向公示欄,他們昨天就得到通知,今天有一項政令要宣佈。
等人都趕到公示欄處時,發現那兒的空地上有一張桌子,桌子上擺放着幾件工具,有像尺子的長木條,有像秤砣的鐵疙瘩,還有幾隻木桶和升子。
齊預已經站在公示欄前等了有段時間,只見其拿着一隻鐵皮喇叭,將其舉到嘴邊,說道:「肅靜!肅靜!」
自從公示欄立起來的那一刻起,齊預就有了這個新職位——政策宣講人。
他今天要宣講的就是李康和文教司經過幾天的「探討」才確定的全新一套「度量衡」。
除了單位名稱是採用的趙嗣業等人的意見,其他的進制之類的全是李康的意思,接近於現代單位。主要是古代的單位進制太令人蛋疼了,一斤十六兩,一兩二十四銖什麼的也不知道是哪個腦抽的傢伙想出來的(說不定人家當時還是根據五行八卦陰陽輪轉推算出來的呢。
度量衡中的度指的就是長度單位,李康沒有採用米、千米這樣的現代單位,照舊採用了里尺寸分這四級舊式單位,且1里等於500尺、1尺=10寸=100分。
別看名字雖然和古代相同,其所表示的長度卻不同,「尺」被李康強制挪移到「米」的長度。而且為了確定長度,李康直接從系統那兌換了一米、一分米、一厘米長的青銅長條各一根,然後作為標杆讓木匠打造對應的一尺長、一寸長、一分長的尺子就行了。
齊預一邊敘述着新頒佈的長度單位,一邊拿着桌子上的幾把木尺介紹着,說完長度單位,齊預給眾人一段時間消化後,接着開始介紹「量」。
「量」指的是容量單位,在古代這種單位特別複雜,有好幾套班子。其專用名稱有石、升、斗、斛、豆、區、釜、鍾、圭、抄、撮、勺、合以及溢、掬等。李康在其中篩選了一番,最終只選擇了石、斗、升三個最為人熟知的單位,進制採用的是十進制。而且,李康還由此引申出體積單位,用的是立方尺那一套,並規定1立方寸=1升。當然面積單位肯定也被順勢提了出來,將畝和頃的大小也一次性確定下來,最後是1畝=500平方尺,比市畝要小,1頃=1000畝。
放下手中的木桶和升子,齊預接着拿起放在旁邊的秤砣,用手掂了掂,笑道:「這一個大秤砣就是一斤重,小的一個是一兩,都是採用的新制。以後『半斤八兩』該是半斤五兩了。【】除此之外,一兩當五十克,而兩千斤,也就是一千千克當一噸。都記住嘍。」
沒錯,李康思前想後,還是決定加上「克」和「噸」。「石」已經被用於容積單位,不再適合做重量單位,而「鈞」「銖」之流本就小眾,人們的接受承度跟「克」和「噸」差不多,但李康自己更願意使用熟悉的「克」和「噸」,所以他果斷加了這兩個單位。
度量衡的單位全部說完,齊預又強調了一條新規定,凡是在單位前加一個「公」字,即為翻倍,比如1公里就是2里,1公升即2升,1公斤等於2斤等等。
隨着新的度量衡的強制推行,開始幾天,大家還會因為不習慣而有些混亂,但時間一長,再加上度量工具的普及,潛移默化之下,漸漸的也就習慣。
而帶來的影響是可喜的,李康不需要每個數據都要在腦中大致換算一遍,建造司和將作司也杜絕了零件尺寸弄錯的情況,新安鎮的發展在穩步前進。
接下來的十幾天內,基礎民房全部完成,加上第一批十棟,總共二十八棟,比預計的還多了三棟。
而新的軍營也完工大半,過渡校舍、醫院、食堂因為李康的特遞關照,也相繼完工,剩下的主要是文武官員的「私宅」了。
但這些肉食者們對自己的私宅都是一副興趣缺缺的樣子。
但你要說他們因公忘私那就太抬舉他們了,人家的眼珠子都盯着李康賞賜給楊平威和馮文瀚的「小洋樓」呢!
別說他們了,連李康自己都眼饞,誰知道系統所給的木刻愣木屋那麼有賣相,如果不看內在的話(主要是系統小樓內通電通水,比系統小樓還漂亮,還舒適,兩層,人字頂,明瓦,玻璃窗,上下共八間房間,內部鋪有地坂,外牆上刷有清新的油漆,門前有迴廊
第40章 度量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