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李康坐在亭中石凳上,望着新雨之後的竹林,十分突兀的背出一段《黃帝內經》來。
這是之前在終南觀,李康和孫思邈談天說地之時,李康向孫思邈求教養生之道。孫思邈就用的這段《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岐伯回答黃帝的話來回答他的。
「孫先生的想法是好的,但諸事繁雜,連綿不絕,兼之意外突發,防不勝防…十萬生民繫於一身,百業初創,前途未明,唯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教我如何'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非不願,實不能也!」
李康幽幽的說道,沒人附和,他也不需要有人附和,只要身邊的人能聽懂,將他的閒時感慨傳播出去就行了。
剛剛代李康巡視歸來的方以智確實聽懂了,當初李康與孫思邈聊天的時候,他就在身邊。
當初孫思邈可不僅僅只說了這一段,後面緊接着的話孫思邈也一字不漏的全部說完,「所以能年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這是明着說養生,實則說治政,隱晦的向李康表達不同意見,規勸李康「合道」。
道家的治國方針,中心思想就是「無為而治」,通俗點就是老百姓愛幹嘛幹嘛,政府不要多管閒事,追求自然、質樸,「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祥和寧靜,自給自足,活在當下,享受當下。
而李康的施行的政策中,有法家的影子,比如大理寺以及繁雜的法律條文;有兵家的影子,比如職業兵以及對周邊土著霸道強硬的處事態度;有墨家的影子,比如科技司、研究院和工廠;有縱橫家的影子,比如外交部;有儒家的影子,比如典禮司以及學校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甚至有雜家的影子,內閣和秘書處都有集眾智的意思在裏面…
但就是沒有道家的影子,甚至和道家風馬牛不相及,完全南轅北轍,道家講究「無為而治」,李康卻是恨不得什麼都要管,如果條件允許,最好拉屎撒尿都要先報告一聲。
當然對於後一點,李康並不覺得有什麼大不了,難道開大會或者上課的時候,不需要事先舉手申請嗎?搞笑!
歷朝歷代以來,皇權不下鄉,廣大農村幾乎可以算是村民自治狀態,朝廷的影響力有限。
而受朝廷直接管轄的是城市,但古代一個縣才有多少吃公家飯的?官吏全算上,以明朝為例,分為主官(縣令,一人)、佐貳官(縣丞、主簿,大縣三四人,小縣甚至沒有)、教職(教諭、訓導,各一人,不入流)、雜職(巡檢、驛丞、各局所大使,大縣十數人,小縣不設)、首領官(典史,一人,不入流)、吏員(司吏、典吏等,大縣十數人,小縣數人),這些都是正式拿朝廷俸祿,在吏部有存檔的在編「公務員」,平均每縣約三十人左右,而一個縣,平均下來怎麼着也得有三四萬人吧?
剩下的像什麼仵作、僧會、道會、雜役(衙役、庫子、倉老等),特別是雜役,人數雖然龐大,達到上百,甚至數千人,但不算朝廷編制,屬於賤籍。
而現在的華夏呢?一個縣的警察編制就不止三十人了!
每個縣都設有縣令、縣丞、縣尉,縣下設局,中央有多少個部,縣下就有多少個局,每局有正副局長,局下還有若干科,科設正副科長,下面還有一大票科員,這是縣裏,縣下面的每個鎮又有一套班子。
以上是行政機關,還有服務機關呢!各學校的教職員、各醫館的坐館醫生、各協會的理事、各工廠的正副廠長及各層主管……
一一算下來後,一個縣的在編公職人員數以千計,管理方方面面,簡直是喪心病狂!
雖然現在大多職位還是處於空缺狀態,但坑仔,還怕沒蘿蔔插上?早晚的事嘛!
這種高壓統治氛圍,怎能不讓道家人士感到窒息?他們只覺得自己身處一座無形的牢籠中,無法呼吸,毫無自由可言!
不僅僅是道家人士,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感覺,當然不包括法、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