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萊因哈特如此厭惡墨索里尼,卻還是要拉攏他,要藉助墨索里尼來拉攏意大利。
原因很簡單,因為單憑德國自己的力量,想要在東線留下大軍防範蘇聯的同時,出精兵登陸英國,並非輕而易舉。
首先,登陸地點的選擇,對於登陸戰來說就顯得十分重要。
英國大致分為四塊地區: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
從地勢上來看,英格蘭地區相比於其他三個地區更有利於登陸作戰,因為此地區地勢相對平緩,海岸線較為連貫並且擁有許多的碼頭以及淺灘。
從位置上來看,此地區處於大不列顛島的東南面,東面緊鄰北海與德國隔海相望,南面與法國相隔一條英吉利海峽,處於德軍軍艦航程最短所能夠攻擊到的目標,北面和西面都是地形相對複雜的山地和丘陵地區。
而從戰略方面來看,這一地區正是英國首都倫敦的所在地,戰略意義重大。登陸成功的同時,也就意味着距離英國首都的失陷不久矣。
並且,德軍一向所擅長的大規模的裝甲兵團閃擊戰,也能在此地區鋪開施展起來。只有這裏的地形,才能讓德軍裝甲部隊大規模出動。
因此,德軍未來選擇在英格蘭東部或南部沿海地區登陸自然就順理成章了。
萊因哈特曾不止一次提道:「只有選擇在英國南海岸登陸,才能夠發揮陸軍的最大優勢。」
當然德軍能想到的,英軍自然也能夠想到,所以圍繞大倫敦圈的一個巨大的環狀防線由此誕生,一場史詩級的搶灘登陸戰必不可免。
這場戰爭也註定會載入參戰雙方的歷史史冊,而這場戰爭也會完全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走勢,成為二戰的關鍵轉折點。
為了打贏這一仗,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
所以,哪怕意大利能夠在非洲多牽制一名英國士兵,哪怕意大利能在地中海多掣肘一艘英國戰艦,對於第三帝國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助力!
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
想要登陸作戰,最重要的還得靠自己的海軍。
而德國公海艦隊一個月以前,還一直都被外界所不看好。
甚至連它的對手,英國皇家海軍也不看起它。
直到現在為止,縱使英國海軍剛剛在北海吃過公海艦隊的大虧,損失慘重。
縱使海峽彼岸的英國,還沉寂在敦刻爾克的失敗之中久久不能走出來。
但他們真的想不出,德國海軍有什麼底氣敢在短時間內策劃對他們本土的進攻。
英國首相丘吉爾也公開說到:「憑藉着德國海軍的那幾艘破船,他們是不可能有能力登陸英國本土的,民眾們你們要相信政府,相信皇家海軍有能力保護大家的安全,保護我們大英帝國免受戰爭之苦。」
皇家海軍本土艦隊指揮官司令坎寧也公開調侃道:「德國海軍如果趕來試圖登陸,那他們就將面臨滅頂之災!」
所以英國上上下下都充斥着一種奇怪的情緒,他們都認為德國雖然在敦刻爾克取得了勝利,全殲了英國遠征軍,但德國在沒有爭得制海權和制空權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對英國本土發起進攻的。
倫敦泰晤士報曾在敦刻爾克失利後構想德軍登陸英國的戰爭場面:「德軍在敦刻爾克戰爭勝利後,選擇了登陸英國。
可在德軍登陸英國後,英國的本土艦隊已經反應了過來,花了2天就可以集結主力部隊,很輕鬆的切斷英吉利海峽德軍的補給線。
而德國海軍的區區3艘戰列艦根本就不是對手,於是馬上撤退,避免與英國皇家海軍以及皇家空軍交戰。
而且大英帝國本土的空軍,可以很好的掩護海軍,同時再布下大量水雷鎖死德軍登陸部隊的給養。
海軍截斷德軍補給路線後,分出一部分炮擊德軍登陸場。
其他部隊則是鞏固防線,加緊封鎖英吉利海峽。
所以,登陸的德軍基本根本無法有效得到支援。
而德軍的火力因為登陸的原因相對不會太強,也無法大量攜帶重型火炮。
所以他們對英軍城市和防線的攻堅程度就會薄弱很多。
同樣,當時的坦克也迫於登陸艦艇的要求不會選擇登陸太多。
第四百四十四章 拉攏(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