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府的一群資深政治官僚說:「(距戰爭爆發)總共還不到一千一百天。」
一千一百天剛好三年,也即是說,常凱申認為三年之內就要爆發中日戰爭。從他說話那天開始算,常凱申預計的三年之期,只跟七七事變爆發相差43天,料得極准了。
蔣百里提出的工業內遷計劃,常凱申其實也早就在進行了。
自《塘沽協定》簽訂以後,常凱申就禁止在沿海地區興建(國企)新工廠,下令規劃把重工業轉移到內陸省份。對於把察哈爾以及河北省北部劃為非軍事區,此等賣國行為,常凱申也有着自己的主張,他想要「緩和侵略」、「保存華北,稍紓喘息」,為抗戰換取準備時間。
有句古話說「肉食者鄙」,其實肉食者並非真的鄙,而是他們身在高位,考慮得更多,不如周赫煊這些民間人士那麼瀟灑而已。
常凱申不但在經濟和外交上有準備,在文化和軍事上依然如此。
文化方面,他不敢高呼抗日口號,但卻發起了「新生活運動」,無非是想要提高國民素質、提高兵員素質,只可惜被各地官僚把經念歪了。
而在軍事方面,常凱申積極尋求與德國合作,得到德國的許多軍事支持,比如引進兵工廠生產線、邀請德國教官訓練士兵等等。同時,常凱申知道中央軍校(黃埔軍校)已經爛掉了,所以他另起爐灶,開設了「廬山軍官訓練團」。
「廬山軍官訓練團」表面上是為「剿匪」而設,但最終目的是培養抗日軍官,從訓練團的口號就可以看出來。本來,「廬山軍官訓練團」的口號只有三個,即受傷不退、被俘不屈、受命不辱,但常凱申又特意加了一個口號叫「臨難不苟」。
「臨難不苟」這個口號,明顯就是專為對付日寇而加的。因為紅軍一向優待俘虜,根本沒有臨不臨難的說法。
可惜常凱申看得清楚,實際做起來就很糟糕了。他明知道上海不可能堅守,卻又捨不得放棄,費盡心思的鞏固上海防禦,希望堅持到列強幹涉那天。
常凱申的心思很好理解,歐美列強超過七成的在華利益集中於上海。如果能堅守上海兩三個月,列強說不定就會武裝調停,中日全面戰爭就有可能打不起來。
說白了,常凱申對列強還抱有一絲幻想。
然而搞笑的是,常凱申是非常不信任洋人的,在他眼中洋人都是王八蛋,這傢伙屬於極端的民族主義者。
常凱申這個人,從頭到尾都充滿了矛盾。在很多時候,他對局勢看得非常清楚,也料到了各種糟糕後果,但他又抱着賭徒的心理,認為事情會朝着好的那一面發展比如悍然挑起中原大戰,那就是常凱申的一次豪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