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中國的國球是乒乓球。
而在民國,中國的國球是足球。
從20年代到40年代,中國的足球水平,就代表着亞洲的足球水平。或許後世的國人很難想像,但真實情況就是這樣的。
從1923年到全面抗戰爆發期間,只要中國隊參加了遠東運動會的足球賽,那麼次次都能拿冠軍,可以說是把小日本兒吊起來打。
中國足球隊的核心領袖是李惠堂,他1954年當選亞洲足聯秘書長,1965年當選國際足聯副主席,1966年當選亞洲足協和世界足協副會長。1976年德國《環球足球雜誌》評選當中,李惠堂以1860個進球數,與貝利、貝肯鮑爾、迪斯蒂法諾和普斯卡什並列為「世界五大球王」。
此時的中國,李惠堂被公認為「足球之王」,被日本稱呼為「遠東球王」。還有好事者編了個順口溜: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歷史上的1936年柏林奧運會,王正廷沒有參加,而真正的領隊者則是李惠堂。
為了給奧運隊員們籌集經費,李惠堂帶着足球隊提前兩個多月出發,靠沿途比賽的門票收入籌措資金。他們一路從中國打到德國,共進行27場比賽,取得23勝4平的好成績。他們省吃儉用,歷盡風塵來到柏林,終於為中國的運動員攢足了奧運經費。
但是由於一路征戰,李惠堂和足球隊員們已經疲憊不堪,奧運比賽時以0:2的比分輸給英國,首輪便遭到淘汰。
這是個可敬的運動員,他以一己之力撐起了中國的柏林奧運之行。
雖敗猶榮。
好吧,我們還得提一下譚詠麟他爹,歷史上,譚江柏是中國奧運代表團的副領隊。
另外國術表演隊員們也值得讚揚,足球運動員通過比賽籌錢時,武術隊員同樣在國內賣藝賺錢。歷史上,中國能派出69名運動員參加柏林奧運會,那些錢都是運動員們自己想辦法弄來的。
南京政府雖然也提供了資金,但層層盤剝下來,到運動員手裏已經很少了,那點錢用來買船票都夠嗆。
現在有了周赫煊的資助,足球運動員們終於不用再勞累。不但可以提前來德國訓練適應,而且還能找德國球隊打交流賽,不說拿奧運獎牌,至少不會在第一輪就被淘汰掉。
眼下跟中國隊打友誼賽的,是柏林本地的一支隊伍,在整個德國大概能排前十吧。
天空中飄着小雨,再加上對手是中國,現場的觀眾並不多,攏共只有1000多人觀看,稀稀拉拉的坐在觀眾席上。
那支德國足球隊的成員們,也完全不把中國隊放在眼裏,若非周赫煊托人安排賽事,估計這些德國佬都拒絕跟中國隊打比賽。
德國隊首先開球,跟散步一樣把球踢出去,然後慢悠悠的殺向中國隊大門。「飛將軍」葉北華狂奔而去,一腳把球斷掉大力後傳,「譚銅頭」譚江柏奮力一躍,用頭準確的把球接住,然後大腳傳給前場的李惠堂。
李惠堂接到球後並不着急,直到德國隊後腰上前逼搶,他才猛然加速,輕輕鬆鬆玩了個穿襠。德國隊的後衛也衝上來,李惠堂又是一個人球分過輕鬆解決,隨即來個30米大力抽射。
世界波!
德國守門員根本來不及反應,下意識跳躍飛撲,半隻手掌成功擋住足球的去路。
但是沒卵用,足球雖然被改變前進方向,但依舊急速飛向網角。
球進了,開場不到兩分鐘,中國隊就已經領先。
德國守門員有些懵逼的站起來,甩着發麻生疼的右手自言自語:「中國矮子的力量好大!」
李惠堂,可是曾經踢破球網的變態。
「好球!」
周赫煊猛地站起來拍巴掌,看完這場比賽,他就要帶着老婆回國搬家。
張樂怡稍微矜持些,只是站起來鼓掌,於珮琛和孫永振已經打開始大吼歡呼了。
觀眾席噓聲四起,看來德國球迷很不高興。
倒是場上的德國隊員開始重視起來,不像剛開始那麼散漫,拼搶跑動變得更加積極。
賽事進行到14分鐘,葉北華接到隊友的傳球,快得
712【中國的國球是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