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後世歷史資料,可以看出二戰時期德國的戰時生產,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準備期:1933年---1939年9月。
第二,平穩期:1939年9月---1941年。
第三,全面動員期:1942年---1944年7月。
第四,崩潰期:1944年8月---1945年5月。
而陳炎龍現在穿越的時期,就是還處於全面動員期的1943年。
當陳炎龍和隆美見面完後,他就坐在柏林總理府自己的私人書房裏面;一邊喝着熱咖啡提神,一邊為戰前的生產如何整備而煩惱。
特別是當他利用自己的能量點兌換了一大批飛機,和坦克後,就已經所剩無幾了。
雖然還有不是系統兌換,而是從軍備部調撥過來的火炮一百八十九門;火箭射器一百四十八門,另外還有三號突擊炮八十五輛;「黃蜂「式自走炮二十二輛,「胡蜂「式自走炮八輛;三號坦克七十輛,四號坦克三十三輛,六號「虎「式坦克二十四輛,繳獲的t-34坦克三十八輛,也給了「骷髏「裝甲擲彈兵師。
但是他兌換了的一艘航母,和一支『紅石』導彈,還有3oo架f6f地獄貓戰鬥機;和3oo架f4u「海盜」戰鬥機,和5oo輛t-54坦克,和6oo架tam突擊步槍,以及rpg-74o火箭而且有兩百架ta152戰鬥機的兌換能量點,還是他剩下來的保命能量點,給兌換出來的。
因為在東線時,他只利用自己的保命能量點兌換了3oo架噴氣飛機,給第六和第四航空部隊,進行訓練使用。
所以他還是有可以兌換出2oo架飛機的能量點,給剩下來使用的。
不過和「骷髏「裝甲擲彈兵師見面後,就沒有半點能量點了。
為此,他要想辦法,重整生產德國的生產部門,來為空軍製作出更加多的ta152戰鬥機,me262噴氣式戰鬥機,和ar234「閃電式」噴氣轟炸機,以及將將毛瑟98k想辦法換裝成為stg44突擊步槍。
除此之外那些沒有什麼用的1號,2號,和3號坦克全部停止製作生產。
所以想了良久後,陳炎龍最後還是拿起電話打去給施佩爾,讓他來一趟柏林總理府;和他商量一下如何能夠將他想要生產的武器裝備,給大量生產出來。
因為他很清楚就算在1944年8月---1945年5月這樣的生產崩潰期間,在施佩爾管理的軍備生產;德軍在1944年中期的武器產量的生產,竟然還能夠過1942年3倍之多。
而且按照施佩爾在1944年春制訂的計劃,這一武器產量的數字到年底還能夠達到1942年初的5倍。
只要全面動員人力資源,這一目標就可以實現,因為就算在1944年到1945年這樣的蹦潰期間;德國的生產部門,依然還留有相當大的餘地。
而施佩爾的管理方法很簡單,他為了要使武器產量能夠馬上出現立竿見影的效果;他先根除掉前任的武器和軍需部長托特所長期縱容的缺陷,並且優化生產方式。
為此,他不顧政治背境,和官場職位高低等因素,把生產管理交給了有高級資質的技術人員。
與此同時,他還認識到推動產量的跨越式增長需要進一步調動德國經濟資源,實現總動員只有通過將資源控制權;集中在目標明確並且形成達成目標中心規劃的少數管理者手中。
施佩爾對行政管理系統的第一個,也是最引人矚目的貢獻就是創立了指導委員會和企業聯合組織。
這個組織的目的就是提升武器生產效率,因為現存的德國企業和工業無不受困於這一點;那就是沒有一家有能力單獨完成某種軍需品的整個生產流程。德國工業集團的各類貿易組織被按照行業,或者是職業實施整合。
也就是說,所有的鑄鉄工,不管是製造廚具的,還是製造炮彈的;一律集中起來進行統一鑄鉄。
而指導委員會是施佩爾針對軍備生產領域的終端品而創立的,例如坦克,飛機引擎,槍炮和彈藥等等。
每個指導委員會的所有企業都排他性地生產某一種特定武器裝備,並且依據技術效率選擇出領導企業,其代
第六十五章 1943年德軍戰時生產整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