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幻聽到問情方丈的話,沒有回答,因為他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他也曾是一代佛教高僧,他也曾是一國國師,也曾是馳騁方圓數千里內佛教一脈的執牛耳者,對於佛教的認知要比在座的其他人都高。
他明白,佛祖問的是心。
佛家雖然也講因果輪迴,也講善惡有報,也是鼓勵人向善,不為惡,只是佛祖看的是心,有所謂有心為善不為善,無心為惡不算惡。更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說。
這也是為什麼後世,他經歷的那幾十年內,他隱身在大魏皇族之後,挑動大魏內亂不斷,死人無數,要論業力、因果、善惡,他都足夠下十八層地獄的,卻在完成了心愿之後,回歸本心,坐化圓寂,反倒成就了真佛金身
不對!
虛幻這個時候才想起來,他坐化圓寂前的最後一個願望,人生若只如初見!
人生若只如初見!
時光穿越蹉跎了幾十年的歷史,讓他重新來到了這一刻,似乎要告訴他: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我佛慈悲!
可他虛幻卻不是一個慈悲的人,難道說讓他繼續重複前世的種種,最後看着沈清兮在一如上一世般掙扎在生死之際,徘徊在人鬼之間,彌留在絕望之後?
「盡形壽,不淫邪,汝今能持否」
不能持!
他心中有沈清兮,不為情,不為愛,不為佔有,只為當年那一縷因果!
欠她的,便要拿一生去還,一世不夠,便定三生!
這一戒,他怎麼可能安持?
「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持否」
不能持!
他受困於因果,求的是因果,因人成事,因事成人,所求的雖是簡單,卻需要天大的因果來償還,這便是劫難。
渡劫先渡人,如若有不安生之人,那便渡了他!
何謂殺人,殺人不是指你手握兇器,了結他們性命,這只是最簡單、最低級的犯了殺戒。不殺生,代表的是你的心,不殺伯仁,伯仁卻因你而死,這也是殺生挑唆他人,殺人致死,這也是殺生供奉一國,禍國殃民,流民無數,這也是殺生!
這一戒,他又怎麼可能安持?
想了想,虛幻還是覺得自己不可能這麼寂然無聲,還是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畢竟,那上面是他爛陀寺的主持方丈,是他的師伯。
「弟子甘願領罰!」
虛幻這話說的倒沒有什麼,畢竟所有的人心中想的都是,你虛幻,一介佛門弟子,五戒七律你破了這淫戒,而現在看方丈主持的問話,竟然是要連殺戒都要破,你不甘願領罰,難道說還能像沒事人一樣不成?
只是問法和尚聽到這裏,緩緩的抬起頭,深深的看了一眼虛幻,沒有說什麼,只是又重新低下頭,微閉着雙眼,默念着佛經,只是,如果跟他親熟的人才會發現,他那手上撥動手串念珠的速度快了幾分。
只是在場的人,又有會會注意這個,他們的注意力可都在虛幻的身上。
不過,也不是真就沒人注意,比如主持方丈問情和尚。
問情和尚看到自己師弟的反應,然後又把自己的眼光落在前面,跪在蒲團之上的虛幻,他的面前是自己,兩邊是問法和尚和虛無和尚,。他們的背後則是摩訶摩瑜利羅闍菩薩像,兩面盡皆為怒目金剛之式,威嚴而肅穆。
眾人的眼光都看向問情和尚。
問情和尚只是緩緩的站起來,對着背後的摩訶摩瑜利羅闍菩薩像雙手一合什。微微鞠躬之後,才轉身看向虛幻,輕聲的問道,「那麼,你可曾決定了?」
虛幻一愣,不過,片刻之後就明白了自家主持方丈的意思,你可曾決定了?
這話的意思就是,你要拼着九死一生的危險也要領罰,目的是為了被逐出爛陀寺,目的是為了撇清與爛陀寺的關係嗎?
這一步,虛幻不知道問情是如何看出來的,但是他卻不能承認,只得在驚訝的抬起頭之後,緩緩的低下頭,沒有辯解!
問情和尚緩步走到虛幻的面前,緩緩的說到,「十五年前,你的師父,我師弟問法和尚雲遊歸來,在路邊撿了你。」
「甚至都不是人們所祈求的廟門前,而
第9章 你下山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