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後世宣傳的手段,對於這個時代來說,並不適用。而且要是為了輿論控制,要花太多成本的話,雖然說是有必要,可此時的自己卻是承擔不起的。
那麼到底有什麼法子,可以不需要太多成本,又能做到輿論控制,或者說,讓大明百姓儘可能多的人了解朝廷政策,有人能專門解答,不讓那些讀書人掌握輿論,不讓有心人隨意篡改朝廷用意呢?
一時想不出好辦法,崇禎皇帝便叫隨侍太監傳來這個時代和輿論控制有關的相關資料,仔細地研究了起來。
在這個時代,朝廷的政策通過古代報紙來傳達,叫做邸報。大約從唐朝開始,到宋代時,形成比較完整的制度。
即由宋諸路州郡派駐都城的進奏官負責傳發,受上都進奏院管轄。他們按照各個時期不同的規定,每日、每5日、每10日或1月發報1次。發報前由門下省給事中負責審核,稱「判報」。邸報內容主要是皇帝的詔書、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報、各級臣僚的章奏疏表、省寺監司等機構的工作報告和邊防駐軍的戰報等。邸報的正本只發至各級衙門的一把手,一把手以外的官僚和士紳所看到的往往只是它的抄件。
在宋代時,也出現了一些非官方性質的報紙,稱之為小報或者新聞。小報的發行者自然是有新聞渠道的人,主要報到官府沒有公開的「朝廷機事」、官報不準備發表或尚未發表的皇帝詔旨、大臣表疏和官吏任免事項。南宋時,小報上還常載有北方軍民抗擊金兵的消息和主戰派官員反對議和的奏疏。
梳理到這裏時,崇禎皇帝的眼睛不由得一亮,這一點可以借簽。
小報一般都不會被朝廷所允許,會被加上「撰造浮言」、「亂有傳播」等罪名,受到嚴厲查禁。不過這東西也禁止不了,最多是減少一點傳播規模而已。
在大明朝,邸報則由通政司負責,理論上要皇帝或者內閣同意才能下發。另外,從大明中葉開始,就出現了《京報》,內容多為從內閣抄錄的諭旨、奏疏和官吏任免消息,公開出售。報房出版的報紙,可以公開叫賣和接受訂戶。讀者主要是官吏、士紳和商人。
這已經差不多和後世的報紙相同了,崇禎皇帝不由得有點驚訝,對於這種民間辦《京報》這事,他不查還不知道。
不過眼下這《京報》的局限性還是很明顯的,不說內容如何,主要是這受眾限制,只能是官吏、士紳和識字的商人而已。如果要是其他老百姓也能看報紙,那就好了!
想到這裏,崇禎皇帝不由得嘴角一撇,露出一絲苦笑。要達到這種程度,必須普及教育,讓所有人都識字才行。但如今這個時候,可能麼?
既然不可能的話,讓識字的人念給不識字的人聽也可以啊!崇禎皇帝繼續梳理着這個想法。可第一,識字的人為什麼要去念給不識字的人聽?更為關鍵的是,不識字的人為什麼又要花時間來聽呢?
至於第一個問題,倒也好解決,可以讓各級衙門專門抽調一個官吏來幹這事,每天固定時間讀報。但第二個問題,似乎無解,難道現場發紅包,抽獎什麼的來吸引聽眾?呵呵……
崇禎皇帝搖頭,覺得這個思路根本就是扯淡。他皺着眉頭,正想另外再想辦法時,忽然腦中靈光一閃,不由得眼前一亮。
那四海樓說書匠不就是和這個差不多,也是把書上的知識說給別人聽麼,不管識字不識字,都會去聽,還得掏錢給他!
「啪」地一聲響,崇禎皇帝興奮地拍了下手,嚇得邊上負責梳理的幾個宦官嚇了一跳。不過他們抬頭看到,皇帝一臉高興的樣子,心中才算是鬆了口氣。
崇禎皇帝站了起來,興奮地在殿內來回走着,思路繼續接着剛才的想法。寓教於樂,呵呵,寓教於樂,還有,廣而告之,公益廣告,對,就把這些結合起來,搞不定就能一邊賺錢,一邊引導輿論,解讀朝廷旨意。
那這事怎麼運作比較好呢,要讓大部分百姓都能聽到!崇禎皇帝想着,思緒急轉,想着最合適的解決方法。
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崇禎皇帝才算有一個他認為可行的方法。於是,他立刻下旨,傳兵部給事中劉懋覲見。
劉懋原本被安排了差事,要成立大明路橋公司,革新現有的驛站系統。如今
332 控制手段(第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