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提筆封神
日間與二盧、二王的對話,想來他們回去後,都會轉達給各自的父親。劉照只希望盧植、王允等人,能夠理解他的意圖,不要與閹黨起無謂的爭鬥。因為,只要有自己的父親劉宏這位與諸常侍感情深厚,又優柔寡斷的皇帝在位,不論是什麼罪責,都很難扳倒一干權閹的。
歷史上,黃巾之亂爆發後,中常侍封諝、徐奉被查出與太平道勾結,劉宏因此大怒,責問張讓等人:「你們經常說黨人意欲圖謀不軌,所以讓朕把他們全部禁錮。可如今黨人都在為國出力,你們卻和張角私下勾結,這罪名夠不夠殺頭的?」
張讓等人只好叩頭謝罪,辯解說:「那些事情都是故中常侍王甫、侯覽乾的。」
信口拿兩個死了好幾年乃至十餘年的人來頂缸,而劉宏居然就相信了這些託詞,不再追究了。對此,劉照根本不相信,以劉宏的智商,會真的相信那些託詞,只不過是劉宏惦念舊情,平日裏又離不開張讓等人,所以才就坡下驢罷了。
後來,王允出任豫州刺史,在與黃巾軍作戰時,繳獲了張讓門客和太平道往來的書信。王允立刻持書信將張讓告發,可是,劉宏依舊是在發了一通脾氣後,原諒了苦苦哀求、謝罪的張讓,並沒將其治罪。
但是,如此一來,王允卻是徹底的得罪了張讓。人道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小人報復從早到晚」,從此之後,張讓在劉宏面前不斷的誣陷、中傷王允,並且最終將王允成功的構陷入獄。第一次入獄後不久,王允得到了赦免,並且官復原職,可是,才過了十來天,又被張讓以其他罪名誣陷入罪,再次被捕。朝野上下,都以為王允難逃一死,甚至有同僚拿來毒藥,勸王允自殺,免得多受侮辱和折磨——幸好王允性格剛直,寧可明明白白的被公開處死,也不願私下服毒自盡,反倒讓別人懷疑你別有隱情。
後來,雖經朝廷三公的一再求情,王允終於被釋放。但是,他從此只能隱姓埋名,在他鄉躲避災禍,直到劉宏駕崩,這才應何進之請,重新出來做官。
通敵之罪尚且奈何不得張讓等人,何況是其他罪責?
劉照只希望這位當年年僅十九歲,擔任區區郡吏之職,就敢處死為禍鄉里的小黃門趙津的王允王子師,如今能夠表現的理智一些,早點展示出他日後「晦心傾節」、「屈身事卓陰以圖之」的手腕和智謀來,成為那個「巧使連環計」的「王司徒」,而不是「罵賊而死」的烈士。
暫時拋開這些煩心事,劉照又考慮起應對流言的辦法起來。
流言這種事兒,自古以來,就沒什麼防治的好辦法,所以先賢也只好說:「流言止於智者」,全靠個人素質。若是學周厲王,採用嚴格的監控措施,且不說如今的劉照做不到,就算做到了,讓整個洛陽的人都「道路以目」,又對劉照有什麼好處?打擊面也未免太擴大化了。
不過,既然叫「打擊面擴大化」,這就說明,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在惡意傳播流言,很多人,不過是天生的八卦心理作祟,喜歡聽一點名人的花邊新聞罷了。
想到這裏,劉照微微一笑,如果從這方面來看的話,如今的局面,其實不就是後世網絡上,名人之間的鬥嘴、互噴麼?雙方看似罵得口水紛飛,勢不兩立,但是實際上,卻是雙方都成功的吸引了眼球,增加了人氣和關注,而圍觀的群眾,也從中饗足了對八卦、奇聞的需求。到最後,大家各得所需,盡歡而散。至於節操什麼的,這東西能吃嗎?一如恆溫所言,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只要能博出名,誰還在乎在這些炒作中,自己的形象是正面還是反面呢?
從這方面借鑑經驗,劉照決定,也在東漢炒作自己一把。當然,劉照自然要炒作出自己的正面形象來。但是無論如何,只要正、反兩面的流言,同時流傳,互相爭議,那麼,最終的結果,只會是抬高了劉照的名氣,至於這些流言背後的真相,又有誰會去真正的關心呢?
劉照知道,自己出生的那天,天空之上,日月雙懸,所以一些人認為,那是日神羲和與月神望舒,駕車送他下凡。
受了十幾年無神論教育的劉照,當然不敢認為自己真就是什麼神仙下凡,雖然穿越這件神奇的事情,也在一直困擾着他,但是總體而言,這一世的劉照還是不相信世界上有什麼鬼神的。
第二十八章提筆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