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陷入爭執,甚至到了忽視企業利益的程度。對內管理僵硬老化的三洋,對外界的變化也後知後覺,曾任三洋電機株式會社社長的井植敏就曾說過:「我們疏於了解對手。」
井植敏也曾試圖反擊,但三洋的重建之路卻屢屢受挫。
在公開層面,三洋「打破」了一些長達半個世紀的家族經營機制。記者出身的野中知世於2005年4月接替井植敏,就任三洋電機董事長兼CE時,就一度引發外界的高度矚目。然而就任後三洋的經營管理愈發混亂,與投資者長期的對立也令她不堪重負,2007年3月,野中知世離開三洋。
三洋的業務重建也令人憂慮。代工曾為三洋帶去巨額利潤,也使三洋最終走向消亡。
「江總,我覺得高盛是認真的,現在的三洋已經陷入了發展的低谷。自1990年代開始,由於具備了島國電器企業的明顯優勢——精細的生產質量控制、完備的零配件供應等,三洋開始為其他企業代工生產,這為三洋在短期內創造了巨額利潤,與同時期其他日系家電企業的苦苦掙扎相比尤為搶眼。靠代工就能賺取利潤,這使三洋沒有動力進行創新、業務轉型也遲遲難以實施。
在彩電業務上,三洋側重於彩電機芯的生產,這一點區別於索尼、三星、松下等日韓企業以整機生產為主的模式,最終,三洋的客戶成了三洋最重要的競爭者。三星內部一位高層就曾尖銳指出,以前是三星為三洋的電視機製造代工,現在三洋連為三星液晶電視代工的資格都沒有了」。
「其它業務同樣如此。2002年時三洋還是全球最大的數碼相機EM,產量最高佔據了全球30%,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電池EM廠商之一,三洋EM的產品還包括充電器、CP上的風扇、閃存、模擬半導體晶片等。三洋堅持以代工製造為核心業務一直堅持到2005年。但是,當市場形勢發生變化時,代工產能往往首當其衝出現過剩現象,這是三洋最大的隱患。」
唐文章開始給江輝分析三洋的形勢。
(本章完)
第870章 去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