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改制(中)
漢朝,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其軍事制度繼承秦制,也有不同的改變。
主要分為西漢軍制、東漢軍制。
漢軍分為京師兵和地方部隊,京師兵又分為北軍和南軍。
京師兵,由城門校尉統領。
另有非正規軍,執金吾率領的緹騎,負責治安。
虎賁中郎將下轄左右僕射、左右陛長率領虎賁郎,羽林中郎將下轄羽林監,和騎都尉一起統領羽林騎,虎賁和羽林都是皇帝的衛隊。
光祿勛下轄五官左右三個中郎將管理三署郎,三署郎在漢初曾組成郎中騎是主力的騎兵部隊,但後來三署郎成為儀仗隊和候補官員的訓練班。
地方部隊,各郡由都尉率領。
邊郡的邊防軍由長史率領,各王國由中尉率領,縣和侯國由尉率領,邊縣另有障塞尉。
北軍又稱屯兵,是漢軍的精銳部隊。
長官是中壘校尉,其下是屯騎校尉掌騎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門屯兵,越騎校尉掌越騎,長水校尉掌長水宣曲胡騎。
南軍又稱衛士,為守衛皇宮的部隊。
長官為衛尉,其下主兵的有南宮衛士令、北宮衛士令、左右都候等。
另有宮掖門司馬七人主管宮門守衛。
戰爭期間,派出由將軍率領的臨時編組的作戰部隊。
將軍下有長史、司馬輔助,部隊分若干部,部由部校尉和軍司馬率領,部下設曲,曲由軍候率領,五百人一曲,曲下有屯設屯長,五十人一屯。
【據《漢官六種》《漢書》《後漢書》等。以上】
這些只是最基本的,由京師到地方的軍事將領。
可自從漢末開始,立下戰功的武將愈發的多起來,皇帝不斷的封賞,造就了將軍遍地,都尉反而淪為下等官職。
地位最高的為大將軍,其次有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又有前、後、左、右諸將軍。
甚至還有四征將軍,四鎮將軍,四安將軍,四平將軍。
大都督,都督,上大將軍,雜號將軍等等。
漢武帝閒着沒事,還置了長水、屯騎、越騎、步兵、射聲、中壘、胡騎、虎賁八大校尉。
將軍出征時常置幕府,作為參謀機構。
在郡、縣分置郡尉、縣尉,協助郡守、縣令掌管軍事。
漢末,設州牧,是州郡最高行政與軍事長官。
可按照漢朝的軍隊編制,最靠譜的還是據《後漢書·百官》中的記載——
「大將軍營五部」,部由校尉統領,「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曲下有屯,屯長一人「。
部分左、右部或前、後部,曲分左、右曲或前、後曲,部、曲之下還有官(分左、右官)、隊(分前、後隊)、什、伍等。
劉辯是二十一世紀的人,對於古代的官職、軍制絲毫不懂。
縱使先前說,趁着陪在穆桂英身邊,研究了一下大漢軍制,實際研究的不是漢軍兵制,而是前世的軍制。
即使記不住漢朝的兵制,只能用熟悉的代替。
另外,既然是要建立一個新政權,改變一些的東西是必然的。
那麼,就從征戰強敵的軍隊開始。
隨着將紙張交到兩人手中,劉辯開始敘述新的編制——
「十人為一班,設班長一人,有戰場經驗者優先。
五班為一排,由武將任排長,另設一位文士,當做幹事。
畢竟多數士卒為窮苦百姓,是以設立一位先生,教授識文斷字。
五排為一連,設連長,再設指導員;
五連為一營,設營長,再設教導員;
五營為一團,設團長,再設一位政委、團參謀長;
五團為一旅,設旅長,再設一位政委、旅參謀長;
三旅為一師,設師長,再設一位政委、師參謀長;
兩師為一軍,設軍長,再設一位政委、軍參謀長;
軍長之上設司令,另設,總政委、總參謀長。
另外,廢除運送輜重的隊伍,由炊事班,也就是火頭軍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