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話劇和影視,歷史舞台上的各種大戲,同樣也有主角、配角和龍套之分。
眾所周知,龍套與舞台背景無異,但也不可或缺,配角有時可能比主角更出彩,更是必不可少的內容,至於主角,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畢竟那可是一齣戲的焦點所在。
投資的時候,當事人都知道收益越高風險就越高,天下之事殊途同歸,主角在輝煌的背後,面臨的挑戰也十分可觀,這是必然的。
426年的中國,南北兩個年輕的君主劉義隆和拓跋燾,無疑是這一時期的主角,等待他們的挑戰自然也少不了。
本年,劉義隆20歲,拓跋燾19歲,不但在21世紀,就算在當時,也都是名符其實的年輕人,但就是這兩個年輕人,直接影響了中國境內的政治格局和整個的歷史走向。
說起時勢和人的關係,並不能單純說時勢造就了某些人,二者本是相互影響的,因為不同的人對時勢的作用力,顯然是截然不同的。
拓跋燾對得起「雄才大略」之名,借着國內良好的政治環境,以及難得的外部機遇,將帶領國家從輝煌走向更加輝煌,續寫拓跋鮮卑的傳奇。
劉義隆身處不同的環境,自幼並不受重視,所以缺乏鍛煉的機會,遠不如拓跋燾那般早熟,但也有不少機遇環繞身邊,主要體現在劉宋立國不久,劉裕打下的江山尚未出現大的裂隙,國內局勢還很穩定,而且有徐羨之等一批精明能幹的開國元老協助治理朝政。
唯一的問題在於,劉宋的這批開國元老犯了一個極其低級且致命的錯誤,那就是過於自負,認為國家離不開自己,劉義隆更離不開。
然而真實情況是,徐羨之等人固然是劉裕和劉義符時期的當朝重臣,但時過境遷,劉義隆這個編外人士突然上位,在他身邊的一批親信,好不容易枯木逢春,絕不可能容忍旁人染指大權,尤其是徐羨之等人。
以王曇首和王華為代表的文帝嫡系,與徐羨之、傅亮等人之間的矛盾,在劉義隆進京的那一刻,就已趨於白熱化,而劉義隆也並不打算從中協調,反倒認為只有清除了徐傅等人,自己才能完全享受到權力的榮耀。
因此劉義隆身邊的這一機遇終於就此消散,轉而化作一大挑戰,在劉宋國內掀起新一輪的亂局。
這件事無所謂誰對誰錯、誰是誰非,各人都有自己的立場,也都有自己的理由,只不過凡是較量總會分出勝負,這一次劉義隆勝。
就在頒下討伐令的同時,劉義隆便下詔召見徐羨之和傅亮,準備趁着對方尚未反應過來的時候,就在宮中加以誅殺。
徐羨之走到建康西明門外時,謝嚼正在值班,趕緊派人飛報訊息,並前往阻攔半道上的傅亮,聲稱宮內將有非常措施。
傅亮得到密報,立即藉口說嫂嫂生病,回家簡單收拾下行囊就逃出建康,但剛出城就被騎兵指揮官郭泓逮捕,押回廣莫門。
另一方面,徐羨之倉惶回到西城,乘坐宮廷出差的馬車,也逃出建康,心灰意冷之下,步行到新林一個燒陶器的窯里,終於精神失守,萬般無奈之下上吊自殺。
劉義隆得知喜訊,立刻讓立法院立法官拿詔書給傅亮看,並對他說:「因你當初在江陵迎接時,態度還算誠懇,當會饒恕你的兒子們不死。」
傅亮讀過詔書,心裏反倒平靜下來,沒了之前的恐慌,說道:「我出身平民,受到先帝垂愛,授予託孤重任,廢黜昏君,另立明君,全是為了國家的百年大計,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這番申訴註定是沒有用武之地的,劉義隆毫不含糊地下令將傅亮斬首,並把他的兒子女兒們全放逐到了建安。
兩名「首惡」輕易除掉,接下來就輪到荊州的謝晦了。
謝晦畢竟距離遙遠,且手握重兵,劉義隆並沒有什麼可行的策略,於是向檀道濟徵求意見。
檀道濟此刻的心情略感複雜,雖自認選擇了正確的道路,但總覺哪裏不太對勁,然而木已成舟,終究無可扭轉了,略加思索,回覆說:「當年我和謝晦同時北伐,得以入關的十項謀略,九項都由謝晦提出,他的計謀精明老練,很少有敵手,唯一的缺點是從沒有親自指揮作戰,戰場上的軍事行動,恐怕他並不擅長,現在奉中央的命令討伐,可以在他還沒擺開陣勢之前,就把他
第343章 文帝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