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劭一死,劉宋王朝的正統便順理成章地歸於劉駿。
按照慣例,新君當然要先進行一番冊封,以穩定朝局,同時也為了聚攏人心。
453年5月,孝武帝劉駿接連下詔:
尊奉母親路惠男為皇太后,封正室王憲嫄為皇后。
追贈袁淑為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封忠憲公,江湛開府儀同三司、封忠簡公,王僧綽為最高國務官、封簡侯,卜天與為益州督導官,封壯侯——由政府長期支付這四家後裔的薪俸。
任命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劉義恭為京畿衛戍總司令、兼南徐州督導官、皇家師傅、最高指揮官,任命南平王劉鑠為最高監察長,建平王劉宏為政府左副行政長官,蕭思話為立法院總立法長、兼建康市長,何尚之為政府最高行政長官,何偃為最高指揮官司令部秘書長,柳元景為雍州督導官。
劉駿早年間既不受父親待見,路惠男也一早失寵,母子二人相依為命多年,一起抱團取暖,感情非常要好,甚至時常同殿就寢,中間有無發生什麼難以描述的故事,史書並無定論,但野史卻講得十分詳盡多彩,從劉駿後來的一系列作為來分析,倒並非沒有那種可能。
除了與太后交好,劉駿對皇后也十分寵愛,王憲嫄能為丈夫生了至少六個子女,可見二人感情之深。在王皇后的幾個子女裏面,不乏驚天動地之才,可惜都是負面之才,太子劉子業和山陰公主劉楚玉,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一定是名列前茅的,只是這個排名講究的是如何禍害別人。
劉義恭可謂傻人有傻福的典範,既無野心,也無手段,在朝中一直充當牆頭草的角色,借着武帝之子的身份,久而久之竟也修煉成了國家的權力核心。可是即便如此,他仍然只能選擇混下去,畢竟智商是硬傷。
在劉義恭面前,劉鑠和劉宏自然是小輩了,劉宏比叔叔強不到哪裏去,但他比較知趣,劉鑠則不然,一向目無下塵,尤其對劉駿頗為輕視,但他怎麼能想到那個一向瞧不上的人,竟然翻身成了自己的主子,而劉駿又是睚眥必報的人,沒多久便賜死了他。
何尚之因為資歷深厚,在劉劭朝中被擢升為最高監察長,併兼任中央政府最高行政長官,兒子何偃則為高級諮詢官,父子二人同時受到寵信,這樣的人本來是不被劉駿包容的,但因何尚之曾出面保全了討逆軍在建康的家屬,所以劉駿特別寬恕其罪責。
蕭思話和柳景元都是劉駿的舊臣,包括沈慶之,都曾一起上陣殺敵,劉駿出鎮地方時,雖吃了不少苦,但有幸收集這批武將,倒也算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不然也不會有當下的局面了。
5月22日,劉駿還前往祭拜了初寧陵和長寧陵,告慰祖父和父親的在天之靈,並追贈死難將士官銜。
說起來新舊交替之時,賞罰並不難做,難在如何維穩,如何更上一層樓。
劉駿的前半輩子根本從未想過自己有朝一日能接管國家,所以此番上位,實則沒有半點思想準備,而當真確定了皇位,心中所想也是如何保住位子而已,並沒有其他抱負,這也直接導致當他確定位子保住之後,開始各種胡作非為。
當然前期也有許多缺智乏謀的動作,劉駿對父親制定的規章制度多做改變,其中最明顯的一條,把郡縣長的任期由原來的六年改為三年,且中途不斷調動,地方官真正在一個位置工作的時間最長不超三年,最短則連三個月都不過,政治開始混亂不堪。
而就在他繼續大手大腳改革的時候,新的禍亂悄然而至,使其心理陰影面積更擴大數倍。
劉劭弒父之時,劉駿正奉命討伐西陽蠻的叛亂,雍州督導官臧質派部屬、襄陽郡長柳元景,率軍前往增援,但很快義軍四起,臧質起兵反抗劉劭,準備擁立劉義宣,所以密令柳元景回軍。
可是柳元景與劉駿有故交,把密信交給劉駿過目,並告訴送信的使節說:「臧將軍還不知道武陵王已經起兵,現在正在討伐叛逆,實在無法撤退。」
因為這件事,臧質十分難堪,對柳元景恨之入骨,而劉駿也對臧質和劉義宣心生不滿,只因畏懼對方的實力,所以隱忍不發。
大事確定之後,朝廷任命柳元景為雍州督導官,臧質擔心他成為荊江後患,暗示劉駿說柳元景是得力助手,應該留在中央任職,不應外出。
第393章 粉墨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