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的主力大軍撤退後,西面的司馬勛和北面的王擢沒了撐腰的,很快被苻雄各個擊破,紛紛狼狽逃離,司馬勛退回漢中,王擢則退回略陽。
前秦終於解除亡國危機,苻雄顯然立了首功,苻健對其大加表彰,可惜沒過幾天,苻雄因為勞累過度,竟然一命嗚呼了。
354年6月20日,苻雄不及立下遺囑,溘然長逝,享年35歲。苻健得知消息,當場哭到吐血,悲號:「難道上天不想讓我平定四海,竟這麼早就奪去了苻雄!」
當年張賓死的時候,石勒也曾有類似的感慨,雖時隔久遠,仍能感受到他們痛失良佐的那份無奈和憤懣。
苻雄作為開國元勛,權勢堪比君王,但謙虛仁愛,對人恭敬有禮,從不違法亂紀,所以苻健對他十分敬重,後來又靠他贏得數場戰役,更是倚重萬分。
然而人的生老病死,到底無從逆轉,苻健只得把對他的情誼施加在侄子苻堅身上。
苻堅是苻雄的次子,也是嫡長子,自幼孝順父母,溫文爾雅,度量開闊,喜好讀書,學問淵博,頗有才幹,也喜歡結交英雄豪傑,關中名士呂婆樓、強汪以及梁平老等人,都與他十分友善。父親既死,他便繼承了東海王的爵位。
這一年對於苻健說,還真是難挨,苻雄死後沒多久,太子苻萇因在追擊桓溫時中了流箭,本以為養上三五個月就能痊癒的,結果竟沒能挺過去,不治身亡,諡獻哀。
前秦的太子都與別國不同,別人家的太子都是含在嘴裏怕化了,拿在手裏怕掉了,輕易絕不拋頭露面,更不用說上陣打仗了。由此也可知確實不應該讓繼承人涉險,萬一出意外,會給國家製造很大難題。
接連兩個晴天霹靂般的打擊,苻健的身體每況愈下,已無力再對國家大事親力親為,基本上都交由朝臣打理了。
當然只要他還活着,國家的大政方針和治國方略等許多全局性的東西是絕不會變的,仍舊採用寬厚簡政措施,皇族中人和官員帶頭勤儉持家,並尊崇儒家知識分子。
從這幾百年的歷史不難得知,亂世中還是儒家的那一套對百姓更有好處,對國家也更有幫助,而道家那一套終究只適用於和平年代,所以尊儒的前秦能有突飛猛進的發展,而崇道的東晉則一步步走向毀滅。
必然會有鑽牛角尖的人說中國那麼多朝代更迭,絕非單單因為施政思想的問題。這一點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東晉最大的毛病就是對道家的過份推崇,和隨之而來清談當政。
如果把範圍擴大到後來的南北朝,佛教的興盛則也是敗壞朝局的另一大毒瘤。
心情悲痛是一回事,但論功行賞卻也不能因此忽略,在與桓溫對戰中立功的人,苻健一律對他們論勞行賞:擢升雷弱兒任丞相,毛貴任皇家師傅,魚遵為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淮南王苻生為中軍大將軍,平昌王苻菁為最高監察長。
也許是看到了前秦欣欣向榮的一面,又也許是受國內不良風氣的逼迫,前涼秦州督導官王擢剛回國安定,轉身就投奔苻健來了。苻健倒是來者不拒,任命王擢為政府執行官。
得益於國家的一番好政策,前秦的戰後恢復工作進展順利,但苻健不得不面臨另一個重大的問題,那就是重新選一個繼承人。
苻萇死後好幾個月的時間,苻健都沒能從悲痛中走出來,可是他的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差,必須要立一個新太子。
按照強皇后的意思,本來打算立幼子晉王苻柳,但當苻健查了神秘預言書上多少有些關聯的詞句,發現有個「三羊五眼」,隨即想到了三子苻生,雖知這小子兇狠殘暴,可是天命如此,也許等他繼位之後會是個不錯的皇帝,於是在355年初正式下詔封苻生為太子。
這個什麼神秘預言書的鬼東西,當真是害人不淺,但因為長久以來的普及,儼然成了人們心中的權威,大小事竟都憑此決斷,實際上老苻家的姓都是因此改的。
為了幫苻生更好地熟悉國事,苻健特意又做了一番朝臣的變動,讓最高監察長平昌王苻菁為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政府最高行政長官王墮為最高監察長,京畿衛戍總司令梁楞為政府最高行政長官。
苻健當然料想不到,他所提拔重用的所有外姓重臣,最終都幫不到太子苻生,反而把他們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