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我要做門閥 > 第六百三十六節 鐵與火(1)

第六百三十六節 鐵與火(1)

    「啟奏陛下,要解決生鐵性脆的問題,臣以為非得退火不可!」張越恭身拜道。

    退火工藝,在中國有着漫長的發展歷史。

    根據後世考古發現,在商代就已經開始出現了退火工藝。

    而鐵的退火工藝,在鐵被開始運用的戰國早期就已經出現了。

    事實上,針對白口鑄鐵的脆性進行柔化退火處理的技術,在現在已經發展的很不錯了。

    少府,已經在嘗試以鹽水和油脂來作為退火介質。

    但問題是,這種退火工藝,一來全靠工匠個人的經驗和技術,二則加工難度很高。

    很難形成規模化,只能進行少量加工。

    別說去處理那每年高達三百萬斤的生鐵了。

    恐怕三萬斤都很難完成!

    而漢家騎兵,粗略估計,僅僅是全面換裝馬蹄鐵,所需要的可煅鑄鐵,每年都在十萬斤以上!

    故而,天子聽着,也是皺起了眉頭,問道:「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那就只能用鍛鐵了……」張越有些嫌棄的道:「只是,鍛鐵是死路,若以鍛鐵,則臣恐將來我漢家冶鐵技術,不能發展!」

    在人類的冶鐵技術發展史上,東西方走了兩條科技樹。

    東方的中國,以鑄鐵為主。

    西方的歐陸,以鍛鐵為主。

    鑄鐵是以高溫熔煉鐵礦石,然後將得到液態的金屬進行加工成生鐵,然後鑄造成鐵鑄件。

    而鍛鐵則是在相對低溫的情況下,熔煉鐵礦石,因為熔煉溫度比較低,所以得到的不是金屬液,而是通過化學反應,將氧化鐵還原成金屬鐵。但這種金屬鐵含有較多雜質,所以需要趁熱進行鍛打,擠壓掉雜質,得到可鍛打和易加工的鍛鐵件。

    中國走鑄鐵科技樹是因為從夏商周三代就已經發展起來的青銅科技的緣故。

    古代的先人,鑄銅為鼎,為後人指明了方向。

    而西方歐陸的工匠們,則根本不會處理因為高溫而液化的金屬液。

    將之視為廢物。

    毫無疑問,鍛鐵科技樹是死路一條!

    歐陸的鍛鐵,雖然有含碳量低,易於加工等優點。


    但前路已絕!

    事實上,後世西方歐陸的煉鋼技術和鋼鐵工業的各種轉爐,是從中國的鑄鐵科技樹上重新發展出來的。

    就連後來名為鍛鐵的鍛件,也是以高溫熔煉鐵礦石,得到生鐵再精煉而成。

    低溫加工,死路一條!

    沒有任何潛力可言。

    而東方的鑄鐵件,看似太脆,實則,充滿未來。

    就是現在,諸夏的工匠們也能用自己的智慧,將鑄鐵再加工,以炒鋼術和灌鋼術將之加工成為鋼鐵。

    後世的鋼鐵廠中的各種煉鋼爐,其實向上追溯,它們的祖先就是漢代發展起來的炒鋼術和炒鋼用的坩爐。

    所以,假如現在為了圖方便,走上低溫鍛鐵的道路。

    那是遺禍千古!

    而且,其實也沒什麼卵用!

    在工業革命前,古代中國的生鐵產量,一直遙遙領先。

    甚至,哪怕在現在,中國的生鐵產量,就已經相當於工業革命前夕英國的生鐵年產量。

    這當然是有原因的。

    而原因就是,鑄鐵的生產效率和生產規模,無論在那個情況下,都遙遙領先鍛鐵工藝。

    而且,鑄鐵科技,是先難後易。

    白口鑄鐵,確實應用範圍比較少。

    這也是在戰國時期,最初的鐵被稱為『惡金』的緣故。

    但是,發展到現在,鑄鐵的性能已經遠超當時。

    至於產量?

    吊起全世界打都可以了。

    在漫長的封建史中,獨有東方中國能生產出足夠滿足國家軍事、經濟使用的鐵。

    而其他國家和文明的鐵產量?

    連軍事需求都很難完全滿足,遑論應用於民用了。

    再說……目前漢室的生鐵產量,算上質量最差的那部分,也才將將三百萬漢斤上下。



第六百三十六節 鐵與火(1)  
要離刺荊軻推薦:  大宋帝王  我真不是魔神  我在現代留過學  我就是天道  成為聖人是一種什麼體驗?  我要做皇帝  
隨機推薦:  火影之遠途  真實的克蘇魯跑團遊戲  系統的黑科技網吧  驚天劍帝  盪劍誅魔傳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我要做門閥"
360搜"我要做門閥"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