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錢律頒發後,所引起的動盪規模之大,興許中低層的民眾感受還不迫切,因為這一部分的民眾都是農民居多,他們看天吃飯,上面進行什麼金融改革和他實際關係不大,頂多,頂多就是兌換銅錢的時候不怎麼方便而已。
但是對於最近發展迅速工商業而言,所造成的動盪卻是要大的多。
當然了,這種動盪並不是說什麼金融危機之類的,就目前剛萌芽階段的錢業,還沒有這個體量來造成所謂的金融危機。
最大的影響是造成大額支付的不便,同時因為金銀和銅錢之間的兌換變的困難和麻煩,直接導致銅錢的價值上漲,而絕大部分普通民眾日常使用的都是銅錢,這也就代表是通貨緊縮,換句話說,市面上的銅錢不夠用了。
而對此,大唐稅部也是早有預料,所以大唐錢律頒發的時候,各地的皇家銀行也是同一時間營業,大量早已經是提前鑄造好的銅錢、銀幣在各地的皇家銀行用來兌換!
貨幣的發行,也正是這一次金融改革的核心之一!
發行的貨幣參考了以往的貨幣體系,並加以改革。
發行的大唐貨幣以硬幣為主,有一兩、五錢、一錢、十文、五文、一文一共六種面值的硬幣。
其中的一兩,實際上就是參照一兩銀子鑄造的銀幣,公佈含銀量為一兩,五錢銀幣,公佈含銀量為五錢,一錢銀幣,公佈的含銀量則是一錢。
也就是說,一兩的銀幣,等於十枚一錢銀幣!
而十文、五文、一文這三種,則是作為輔幣使用,採用銅為主,加入其中金屬製造,和銀幣的兌換價格為,一千分等於一兩。
實際上幣值最低的一文錢,其價值和現在流行的標準一文錢也是相當。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輔幣並不是單純銅來鑄造,也就是說實際含銅量達不到面值,而是還加入其他大量的金屬。
如果大唐王朝不給予規定的話,民眾認不認可這些新銅錢都還是一個未知數,所以要給予官方保證:上述銀幣和銅幣,是能夠用來繳納稅收的。
如果民眾繳納稅收的時候,使用其他種類的銅錢、銀塊、金塊甚至是其他實物,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來進行兌換。
大唐發行銀幣和銅幣,其實也並不是單純的為了統一貨幣,還為了賺錢!
造幣其實是一個很賺錢的行業,要不然的話,民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私下鑄造銀塊、銅幣啊,因為賺錢啊!
怎麼賺錢呢,很簡單:一枚面值一文的銅錢所含有的純銅,實際價值是不到一文錢的,但實際交易中卻是按照一文錢來計算。
這裏頭就有差價出來了,而這些差價就是利潤了。
同時大唐王朝是把大唐銀幣、銅幣作為標準貨幣使用,而其他類型的銀塊、銅錢,則是一律按照實際含銀量、含銅量進行折算。
這一進一出,哪怕是加上了鑄造的加工費用,實際上也是有得賺的。
只不過每一枚銅錢所賺的比較少,但是架不住數量大啊!
當你造它個幾千幾億枚銅錢的時候,這利潤可就大了!
同樣道理,造銀幣也是賺錢的!
大唐王朝收攏造幣權,簡單來說就是把那些原本屬於私造貨幣的利潤收攏到官方的手中!
這種事如果放在明王朝,估計又會被噴成『與民奪利』。
不過李軒不怕噴,所以這錢賺的心安理得。
此外造幣,除了賺錢外,還在為後續的深入金融改革,尤其是發行紙幣做準備。
其實李軒是有想過直接在這一次的金融改革里發行紙幣的,但是這想法剛說出來呢,就是被一群大臣們勸阻,一個個都是在說『陛下三思』。
這是因為,現在的紙幣早已經是被明王朝給玩壞了,發行的寶鈔泛濫,而且官方還不認賬,所以一旦大唐發行寶鈔,那麼基本上就會被認為是坑錢了。
而大唐初立,現在這樣搞,很容易引起風波,敗壞名聲,所以李軒乾脆是打消了這個年頭。
不過發行官方紙幣的年頭雖然打消了,但李軒也是準備另闢蹺徑。
金融司不發行紙幣,這是因為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