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杜錦寧在會試時是會元,所以馮季康剛才也隱隱猜到皇帝召見,問的是這個。
他定了定神,開口道:「自打杜錦寧進太學,每日十分勤奮,除了上課,就整日呆在藏書樓里,手不釋卷。」
說到這裏,想起今天杜錦寧的舉動,他又道:「哦,今日杜錦寧和齊慕遠還去了太學,在藏書樓里看書。下官做學正這麼多年,很少見到這麼勤奮的學子。聽說杜錦寧在桂省的時候就把書院藏書閣里的書都看完了,他到了太學後也立志把太學的藏書也看一遍。」
見趙晤不說話,他繼續道:「除了勤奮,杜錦寧還十分聰明。他有過目不忘之資,看過的書,幾乎都記得。或許是他看的文章很多,所以他的眼界與思維都跟一般的年青人不一樣。他寫的文章有很多真知灼見,令人嘆為觀止。」
杜錦寧剛進太學時,馮季康為難過他,那是因為被人誤導而對杜錦寧產生了誤會。後看到他寫的文章後也沒有為難,當即讓他入了太學。因為那篇文章,馮季康這大半年來也會時不時把注意力放到杜錦寧身上,他覺得這個年輕人以後肯定會有大出息。
而杜錦寧在太學裏,因為不願意太過標新立意,所以平時鋒芒微斂,寫文章時會特別注意收斂。
她的這種收斂,不是故意把文章寫得不好。她的任何一篇文章拿出來,都是絕世好文章,是能拿出來當範文的存在,裏面所表露出來的思想與內涵,更是令人驚嘆。
但她有意不讓自己的名聲在太學裏傳播,所以甲夫子喜歡文采斐然、辭藻華麗的文章,她就故意把文章寫得特別平實;乙夫子喜歡平實風格的,她就故意把文章寫得特別華麗。如此,她的文章得分雖高,但從來不被夫子當成範文在課堂里念出來,保持了她奢華的低調。
偏太學裏有身份地位的學子實在太多,有好些還是王子皇孫宗親貴胄,夫子們有限的力都被那些人所吸引,因此杜錦寧在她的有意而為之下,就如同在角落裏靜靜綻放的花兒,雖絢爛奪目,卻也沒有引來多少人的。
倒是馮季康,因為有心,時常讓人將杜錦寧寫的文章拿給他看,他對杜錦寧的真實水平相當清楚,而看清楚了杜錦寧的把戲後,真是又好氣又好笑,卻也沒有戳穿揭發她。反而看到因為杜錦寧的這種做法,沒有招惹到喜歡譁眾取寵的貴族的招攬,倒是結交了幾個性情相投的朋友。馮季康震驚之餘,對杜錦寧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因為他知道,那些早早在太學裏被招攬的人,因為入了某一陣營,在中了進士入了仕途後,必會被皇上所猜忌,從而阻斷了自己的青雲路。可如果拒絕招攬,不給那些貴人面子,在太學裏的處境就會特別艱難,在會試時更會遇上許多麻煩,從而導致最終落榜。
看到那些木秀於林,最後被風摧毀的例子,再看看在太學裏安然無恙,把自己珍珠的光芒掩埋在沙子裏,將日子過得悠然自得、並得以順利春闈的杜錦寧,馮季康對他的讚賞已經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這是一個真正聰明的人,有大智慧,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目光放得極為長遠。
如果杜錦寧的做法是她自己想出來的,而非齊伯昆指點的,那麼此子的成就,絕對不可限量。
馮季康萬分後悔當初自己曾經為難過杜錦寧。以杜錦寧的聰慧,又豈會不清楚他當時的惡意?他想向杜錦寧低頭,也曾派人去把杜錦寧找來,殷殷關懷她的近況。無奈杜錦寧在禮儀上無可挑剔、言語上對他的關懷也甚為感激,但馮季康卻感覺不到杜錦寧對他的親近。
現在有機會賣一個人情給杜錦寧,馮季康自然要不遺餘力。
這是在來的路上他打定的主意。
他最欣賞、認為杜錦寧做得最聰明的是在太學裏暫斂鋒芒,但這一行為是不能拿到面上來說的,否則不說杜錦寧如何不高興,同時他也會得罪那些在太學裏肆意妄為的皇親貴胄們。
所以馮季康就把杜錦寧的才學,以及她在文章里流露出來的思想拿出來,誇了又夸。見趙晤聽得興致盎然,他還將他記得的杜錦寧的一些文章片斷背了一遍——他之所以能記得這些文章,並不是他也過目不忘,而是文章寫得太精彩,他忍不住當成經典來銘記。
他的這個做法明顯討好了趙晤,趙晤讓吳公公打賞了他一套名貴的文
第六百二十六章 連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