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石七十三斤。」
「七石二十五斤。」
隨着中等田和上等田的畝產量一個個報出,吳尚書激動不已。尤其是上等田的畝產報出來的時候,他捧着一捧稻穀,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跪倒田地里,老淚縱橫。
他在工部呆了二十幾年,一心想的就是如何提高糧食產量。尤其是遇上災年荒年,戶部的官員無糧可放,承受着皇帝和民間悲慘景象的雙重壓力,又轉過來向工部施壓的時候,他那種深深的無力感,是別的官員感受不到的。
七石啊,這是什麼概念?以往大宋的畝產只有兩石,足足翻了三四番啊,而且這還只是一季稻穀的產量!
杜錦寧去年就已證實江南地區一年能種兩季稻穀。一畝田地,一季七石,兩季的產量就是十四石,是以前畝產兩石的七倍。
七倍!
七倍啊!
能讓糧食產量翻上一倍,都是吳尚書的夢想。可現在,杜錦寧卻用事實告訴他,糧食產量能翻上七倍。
從此,大宋再也沒有餓殍,百姓也不怕災荒年景。他們能豐衣足食,吃飽飯已不再是夢想。天下無飢,這不再是文人筆下描繪的美景,而成了現實。
吳尚書放下稻穀,起身走到杜錦寧面前,深深作了一揖。他本想說一些感謝的話,可眼淚還在流,所有的一切都哽在喉嚨里,讓他說不出話來。
「哎,吳大人,您這是做什麼?快別這樣。」杜錦寧扶起他。
金公公用袖子民抹了一把淚,啞着嗓子道:「杜大人……功德無量啊!」
想當年,他就是家鄉遇上災年,無法活下去,父母都餓死了,他憑着父母省給他的那一口吃的,支撐着逃荒到了京城,卻因年小無以謀生,無奈之下進宮做了太監。
要是杜錦寧早生二三十年,研究出了這樣高產的稻種,他還用做無根之人嗎?他有可能在家鄉娶妻生子,奉養父母,過着其樂融融的日子。
「咱家回京,定向皇上為杜大人請功。」他鼻音濃濃地道。
「吳某也是。」吳尚書吸了吸鼻子,「吳某會竭盡全力,為杜大人請功。」
關嘉天和陶華暉站在一旁,看着這一幕,眼裏也含着淚花,對於金公公和吳尚書為杜錦寧請功的話沒有一絲嫉妒。
他們都是從縣令這種最基層的官員做起的,最是知道民間疾苦。看着那些人掙扎在生死線上,吃了上頓沒下頓,身為父母官,他們感同身受。
所以吳尚書與金公公的激動,他們最能理解;杜錦寧得到再多的讚譽,他們覺得都不為過。
此舉,功德無量!
為防萬一,一行人不顧天氣炎熱,又抽查了幾塊田地,得到的畝產數相差無幾。
此時已到了中午,吳尚書匆匆寫了奏摺,問關嘉天要了一個通關公驗,遞給隨行而來的官員:「派人快馬加鞭,往京中傳捷報。」
他覺得,高產量新稻種研製成功,不亞於打了一場大勝仗,甚至比大勝仗的意義還要重大。畢竟勝仗只是一時,而糧食產量的增加,卻是千秋萬代都受益的事,它能提升整個大宋的綜合實力,有着非同一般的重大意義。不用傳捷報的方式向皇上報喜,是他這個工部尚書的失職。
杜錦寧見狀,走到一邊,將宋莊頭叫來吩咐:「停止收割。何時再收割稻穀,聽我命令。」
「可這天時不等人……」宋莊頭猶豫道。
雙季稻,就是搶天時。耽擱了農時,勢力會影響晚稻的產量。
杜錦寧搖搖頭:「明日皇上可能還會派官員下來,他們只會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如果影響了晚稻種植,你們的一切損失,我都會進行補償。」
宋莊頭趕緊擺手:「東家千萬別這麼說,剛才是我不對。其實就算只有這一季的收成,都抵我們以前好幾季,晚稻種不了也沒關係。您千萬別說什麼補償的話。」
他剛才說那話,不過是下意識的反應。畢竟對於一個老農來說,耽誤什麼都不能耽誤農時。他根本沒往深處想。
……
吳雲是驛站驛長,平時就接待一下上任或回鄉探親的官員及家眷,身為武官,日子過得很清閒。
這日,他正坐在屋裏喝茶,就聽一聲大喊:「捷報,潤州糧食畝
第七百七十七章 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