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都打着傘,不過靴子、袍服下擺還是難免被雨水打濕,奉天門門口的磚地上潮|濕一片。
今早來了不少人,有文臣也有武將。最稀奇的是官職地位差別非常大,有國公、部堂,也有耿通這樣的七品科道官……不過只要有人稍微留心,就能發現,很多官位很高的人卻並沒有到,在場的列位者與官職高低關係不大。
眼下這些人,才是洪熙朝廷篩選出來的親信文武。
兵部尚書金忠隨便看了一下,就能大概明白,其中大概有四種人。
一是舊燕王府心腹謀士,金忠、袁珙、呂震;包括未到的姚廣孝,在太宗立太子時堅定地站在了朱高熾這邊。二是東宮官員出身的文官,三楊等人。三是投降了的建文朝重要文官,蹇義、夏元吉。
四是「靖難之役」中的北軍武將。
不是所有的靖難武將都在。靖難武將太多,人一多就不可能都一條心!
像公然支持漢王的邱福,便未被準備前來,以及與邱福關係好的武城侯王聰等。除此之外,沒來的人還有一些疑似與漢王關係好的侯伯爵,如王寧;毫無建樹的幾個駙馬都尉……
而那些曾留守北平、輔佐過朱高熾守城的武將,隆平侯張信等人,他們立刻得到了重用,大多參加了今日的御前會議。
更多的是一些在「靖難之役」中有軍功、但沒得到先帝特別厚待的武將們,朱高熾稱帝後才給他們升官加爵。
比如譚忠(其父譚淵戰死),因為犯了人命案,降爵為伯,被立刻恢復了崇安侯;帶着一大票船投降的水師大將陳瑄,只封了伯,立刻被加封為侯;戰功赫赫的涇國公陳亨之子陳懋,被降爵世襲了個伯,很快被升為寧陽侯;以及能征善戰卻沒封爵的柳升,也得到了安遠侯的爵位。
大家因為高熾登基為帝,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以前的功勞得到了認可,心裏都是感激今上的。
所以這些在京的大多數文武,根本不相信漢王說的謀君弒父。弒父這等大逆不道喪心病狂的事,在大明朝完全不容於世、極其罕見。一向有仁厚名聲的高熾會幹此事?實在難以叫人相信。那麼多讀聖賢書的東宮黨|羽,似乎更不可能一起合謀幹這種事!
加上京師一大幫文臣、國子監學生、生員文人出示證據供詞,以及各種文章的輿情;人們基本認為謀君弒父只是藩王造反的藉口。或許東宮故吏確實幹了一些見不得人的事,但並不影響大伙兒的俸祿以及升官加爵,所以並不重要。
今上登基幾個月來,確是幹了很多對穩固皇位有益的事……
不過只有一個人例外,不屬於這四種人的任何一方,那便是徐輝祖。
此人是武將,卻根本不是燕王府一系的人。徐輝祖很受大家關注,畢竟是供奉在城隍廟裏神靈的長子!而且他的個子極其高大,魁梧身材超過了奉天門裏的所有人。
傳言徐輝祖很能打,「靖難之役」因為被文弱的建文皇帝猜忌,才沒啥戰績可言。
武將們看見徐輝祖是有點膈應,但一想到漢王如果進京,他們這些被洪熙帝重用、剛剛加官進爵的人,肯定要被打回原形,讓位給漢王府一系;於是以前的舊怨也似乎變得稀薄了……畢竟真正出身燕王府護衛的武將,活到現在的並不多;所謂「靖難功臣」,其中不少是投降的建文朝武將,或早或遲罷了。
眾人等了一會兒,朱高熾從奉天門北邊的入口進來,走上了上面的寶座。
「臣等叩見聖上,聖上萬歲萬歲萬萬歲!」諸臣跪伏齊呼道。
「免禮了。」朱高熾的口氣里有點喘,「今日議事,朕想明白諸位愛卿對平叛方略的主張。有兩個方略,你們先聽聽。」他說罷轉頭看向兵部尚書金忠這邊。
金忠展開一份奏章,開始念張輔的言辭,裏面訴苦的內容當然不念。念完之後,徐輝祖出列,當眾談起了另一個方略。
御門內漸漸嘈雜起來了,人們議論紛紛,還有交頭接耳者。看來今天的兩個方略,是不可能讓所有人異口同聲了;或許只有簡單明了的軍政之見、才能沒有爭執,大戰方略顯然不屬於此類。
……金忠只負責念張輔的奏章,念完之後他就一聲不吭了。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