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鋪的書房裏,瀰漫着一股灰塵陳舊的氣味。
錦衣衛的楊勇個子矮小,面相卻長得不錯,他的五官端正,臉皮十分白淨。他一副敬仰的神情,拜道:「先生神機妙算,往後在朝中必拜宰相!」
高賢寧立刻搖頭道:「楊將軍告知了那麼多事,我才能推測瞎猜一番,談何妙算?」
宰相不宰相,高賢寧倒是興趣不大,因為大明朝沒有宰相了。若非他的老師齊泰在漢王那邊,漢王又對他軟硬皆施、既有要挾也有厚待,高賢寧是不太想再出山的……當時表面上高賢寧出來做官,乃因紀綱奉旨把他找了出來;暗裏他還是看在恩師和漢王的份上。
楊勇對官場似乎非常有興趣,又追問道:「高先生方才說,鄭和之死有甚麼牽連?」
高賢寧看了楊勇一眼,「太祖皇帝有鑑於漢朝外戚亂國、唐朝宦官猖獗,故嚴禁宦官干政;洪武朝的閹人無權無勢。先帝卻非如此想法,早在做燕王的時候,便在王府內開設宦官學堂,教習許多宦官讀書識字;後來『靖難之役』、稱帝治國,先帝都十分信任重用宦官。
直至先帝駕崩時,太監雖不能與勛貴文臣抗衡,卻因有皇帝做靠山,日漸成了一股勢力。這股勢力在朝廷和軍中作用很小,在宮裏卻不容忽視。像鄭和、王景弘這等先帝心腹,多年以來必有很多宦官依附。
當今朝廷,燕王府的謀臣、投降的建文文臣、開國功臣、靖難功臣,這些勢力錯綜;又有皇后與貴妃爭勢,加速爭鬥,因此這些人在一兩年內已經開始佈局了。我估計鄭和等人也牽連進了這個旋渦之中,方有此禍。」
他頓了頓,又道:「不久前皇后曾派人向我悄悄傳話,指使我聯絡一些文臣,儘快上書勸立皇太子;聖上已然認可此事。皇后那麼着急,我才認定皇后與貴妃的爭鬥必定愈演愈烈!」
楊勇聽得一怔一怔的,眼神里對高賢寧的見識簡直仰慕非常,他問道:「太監能有大用?」
高賢寧道:「於陽謀幾乎沒用,陰謀的作用很大;宮中王府的貴人們,會自己打水洗衣買柴做飯嗎?而陽謀上皇后早有優勢,不然現在如何逼得聖上要立皇太子了?」
楊勇以為然,又問:「鄭和是怎麼牽扯進去的?」
高賢寧搖頭答道:「我無法確定。鄭和等宦官曾是先帝心腹,還在軍中帶兵打過仗,像鄭和帶兵便頗有章法,說不定與靖難功臣有舊;張皇后欲在機會恰當時剷除這股勢力,沒想到反彈那麼大。」
楊勇道:「皇后的大敵,不是我們漢王?」
高賢寧沉吟片刻,不動聲色道:「張貴妃有皇子之前,確實如此。」
楊勇想了許久,說道:「高先生所言之事,我大致明白怎麼回事了,有些地方暫且想不明白、往後再說……現在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立大功?」
高賢寧坐在滿是灰塵的椅子上,一時沒有吭聲。
楊勇似乎很急,猶自說道:「坐實趙王謀反,朝廷必派兵平叛。這樣對我們王爺有好處罷?」
「如果趙王確實沒有謀反,便坐實不了;朝中臥虎藏龍,不是沒有高明之士,那個薛岩看起來就不容易被左右。」高賢寧道,「不過咱們也不必坐實趙王謀反,只消讓朝廷查不出真相,猜忌就會一直存在;有猜忌便能逼迫趙王。」
楊勇問道:「該怎麼做?」
高賢寧沉默了一會兒,才沉聲道:「殺楊慶!」
……
朝廷使者內閣首輔胡廣拿着聖旨,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直趨北平。此時他剛到趙王府。
胡廣先被迎到了前殿宣旨。朝廷的聖旨里,對趙王進行了嘉獎,稱其在北疆修朝廷武備,居功至偉;道德高尚忠誠謙讓、有孔融之德。並下旨給予趙王一大筆賞賜,讓他用來修繕陳舊的宮殿,願兄弟和睦共守社稷。
接着胡廣要求借一步說話。
於是高燧與胡廣到偏殿裏,單獨密談。胡廣拿出了另一份詔書,密詔。
高燧接過去,埋頭看密詔上的內容。
胡廣沉聲道:「大理寺卿薛岩已經查實了,太監王景弘侯顯等一干人業已招|供,此事皆因黃儼與鄭和相互傾軋所致!方致使趙王蒙冤,聖上兄弟離心;
第五百零六章 嘲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