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蘭西瓦尼亞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盛產褐煤、鐵、鉛、錳、金、銅、天然氣、礦鹽和硫磺。煉鋼、化學、紡織、畜牧、農業、釀酒業和水果栽培是當地的主要產業,木材也是珍貴的資源。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總統威爾遜在柏林提出的十四點綱要,成為特蘭西瓦尼亞境內羅馬尼亞族系行使自決權的有力依據,他們通過集會,宣佈併入羅馬尼亞。1919年3月匈牙利堅決拒絕同意將特蘭西瓦尼亞置於羅馬尼亞統治之下,遂決定向羅馬尼亞宣戰。1919年4月,匈牙利軍隊沿索梅什河和穆列什河開始進攻特蘭西瓦尼亞,同時,羅馬尼亞也開始出動武裝力量予以迎擊,兩軍在特蘭西瓦尼亞雙方實控臨界線展開激戰。
匈牙利是德國的老牌盟友,羅馬尼亞並不感到奇怪,然而現在自顧不暇的匈牙利軍隊卻掉轉槍口替德國人攻擊法國的邊防部隊,這件事立即引起了羅馬尼亞軍方的深思。
推進至提薩河後的羅馬尼亞攻擊部隊不得不暫時停了下來,同時,已經到達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城外的軍隊也停止了進攻。擺在羅馬尼亞面前的是一個很嚴酷的事實,即使羅馬尼亞通過流血犧牲攻佔了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一旦德、匈兩國回師特蘭西瓦尼亞,羅馬尼亞丟掉的將不光是布達佩斯,而是再次面臨更大傷亡的激戰。
與其拼命得到又傷命失去,不如不得,羅馬軍隊很清楚地發現得攻打布達佩斯將有可能得不償失,畢竟德國國防軍的戰鬥力也是擺在那裏的。但是,羅馬尼亞軍隊也不願意放棄即得利益,雖然迫於德、匈可能聯手的壓力,在進攻上有了些收斂,但仍然佔據着匈牙利東南部地區大部份國土不願退去。
在柏林,德國總理施特雷澤曼與法國總理克里蒙梭的爭吵正在進行。美國副總統約翰?卡爾文?柯立芝和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被迫組成一個聯合陣線,統一認識和口徑,將德、法兩國總理分開進行討論,以期儘快達成雙方的和解。施特雷澤曼與勞合?喬治之間的溝通問題不大,但法國總理克里蒙梭和美國副總統柯立芝的對話卻費盡了腦筋,兩人一度拍着桌子怒吼。
克里蒙梭拿出「柏林和約」有關條款,逼迫國際社會威脅德國遵守承諾,柯立芝則要求法國識大體顧大局、照顧德國目前經濟發展的需要,主動平息國內事態。
法國老總理克里蒙梭也知道柏林和談時,國際社會在和談之初,因為有意打壓德國的狂熱,存在着某些不太公平的條款,而美、英兩國卻只顧自己的戰後收成、卻沒有真正擔起戰後的責任才是這次事件的起因。柯立芝雖然並不完全同意克里蒙梭的理論,但面對歐洲形勢的不斷惡化,也不得在徵得國內表決同意後做出一些細微的調整,以作為「柏林和談」條款的補充。
最後,四國領導人再次坐到一起進行務實磋商,法國方面表態說洛林問題可以暫時擱置爭議,但德國必須撤出萊茵河以西的重裝部隊,邊防員額恢復到「柏林和談」時作出的要求。
德國在這次緊急事態中起了主導作用,但最終的目的卻不單單為了洛林這麼一個小小地方,而是對美、英兩國和談時作出的承諾沒有兌現感到失望。施特雷澤曼將米勒的美國之行說成了乞丐之行,美國人憑自己喜好做事的風格,不但沒有解決德國經濟發展的燃眉之急,相反成為了這次事件的助推劑。而埃爾哈特?米爾希先生的暹羅國之行也不順利,處處受到英國政府的刁難和阻撓,甚至暹羅國恢復與德國的外交關係都必須仰大英帝國之鼻息,如果這些事情得不到解決,德國與其受困等死,倒不如冒險抗爭。
問題其實非常清楚明白,從德、法兩國的辯論中也可以發現,正是因為美、英兩國過多地考慮自身利益而忽略了其他國家的感受,這才導致了事態的突然發生。
四國代表重新坐下來心平氣和地商討,最後,洛林保持現狀,法國暫時不再重提60%的礦藏所得,而作為解決事態的積極回應,美國與英國被迫同意在德國進口生產原料方面打開口子,並將四方和解的結果作為「柏林和約」的補充文本備份,自此,這場險些再次波及整個歐洲的戰火暫時得到了控制。
柏林的四方和解達成後,匈牙利軍隊陸續從德國艾費爾高原撤兵,沿着美茵河和多瑙河兩岸借道奧地利回國。埃里克非常感激匈牙利的軍事配合,不但主動